不知不觉up读书会第八期已经进行了一半了,每周聆听子木温暖的声音感觉真是件很幸福的事,因为她拓宽了我的视野,教会了我开始思考,开始践行,也链接到同频的正能量的伙伴们。
子木昨天分享的是“给予”这本书,明确了社会上与他人沟通交流中三种人的分类以及最终结局,刷新了我的观念,也让我看到了过去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
三种人,你是哪一种?
书中介绍,因为给予的方式不同,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存在三种人:给予者,索取者以及互利者。
给予者:秉承“乐于奉献”的原则,只要能帮助你,我一定会尽心尽力的帮助你,并且不求回报。
索取者:秉承“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回报大于付出”。我帮助你是因为有一天我想要从你的身上索取回我所给予的帮助,可以让我得到的好处大于我所付出的。
互利者:秉承“互利互惠”原则,我付出,也希望得到相同的回报,结果追求平衡。也就是很多人追求的:以德报德,以怨报怨,力求公平公正。
对照上面几点分类特征,问问自己,你是哪一种呢?你觉得哪种人能走的最高最远呢?让我们看看接下来的金字塔理论。
金字塔理论
子木在分享中给大家抛出了第一个问题:如果按金字塔理论,你觉得这三种人分别在哪个位置呢?当时我的答案是:最低端:索取者,中间层:互利者,最高层:给予者。相信这也是很多小伙伴心里的答案。
所以当子木揭晓答案时,我为之一震,金字塔最底端的竟然是给予者???中间层是索取者和互利者,最顶端的也是给予者。这是为什么呢?同为给予者,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原来在最底端的给予者,在力所能及的帮助别人的过程中牺牲了自己的价值,并且毫不在意自我发展,所以不幸沦为了金字塔最低端的人,成为别人的垫脚石。而这也很好的解释了“好人没有好报”的原由。
而最顶端的给予者,会给人帮助,但不是好好人,烂好人,也是胸怀目标想自我发展的,他们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创造更多人的价值,从而即利己又利他。正是他们这种利己利他,不求回报的频率,让这类人走到社会金字塔的最顶端。
那么中间层的索取者和互利者又为什么不能走到顶端呢?这又是因为他们追求付出能得到回报,甚至回报大于付出,也就是交换彼此的价值,所以这些可以帮助他们超越最底端成为中间层,但他们的格局不能带他们走上更高端。
总结一下:金字塔理论中的三种人可以转换成:牺牲自我价值--交换彼此的自我价值--创造更多人的价值。那么你想成为哪种人呢?我想绝大部分人应该是想成为金字塔顶端的给予者。那应该怎么做呢?
人脉经营之道
给予者的人脉经营之道是:“我在有能力的时候全力地帮助你,并且不要求回报”。所以给予者会有很多忠实的朋友或交情很深的老朋友,同时也会不断有新朋友加入进来,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当他需要帮助时,他的主要人脉(感情非常好的朋友)会积极搭桥次要人脉(那些不太熟悉,不太认识的人)给给予者认识。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而索取者因为一直在向别人索要回报,与人交往过程中会让人感觉不悦,有过一次接触后,会让人有不想再接触的念头,因此他的人脉会经常断掉。
互利者追寻的是价值交换,我帮助你是因为我在你身上看到未来你能帮助我,但是如果我觉得你将来对我没有帮助,我就不会去帮助你。所以互利者的人脉圈最狭窄。
忠告和建议:我们要冲劲,但不要疲惫。
利己和利他都很重要,只有先照顾好自己,才能有能力更好的去照顾他人。因为当你牺牲了自我价值的时候,你也慢慢沦为了最底端的给予者。三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求与不求。圣经里所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如同吸引力法则:并不是你想要,你就能得到。而是你越想要,越得不到。越不想要,你得到的更多。因为,想要意味着,还没有,不想要,很多时候意味着,你有。因为不求回报的给予,自我满足后的爱满自溢,只会越来越多,不会更少。
过去的自己
在子木分享这本书的前一天晚上,我突然想到2014年毕业找工作的一件事,然后有点睡不着,琢磨着要不要到群里或者找子木寻求解答。好共时的是,第二天一早起来就听到子木分享了“给予”这本书,我想给了我答案。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我有一个自认为的好朋友,我对她无话不说,但是她有些事没有告诉我。曾经我们互相做饭给对方吃,一起来南宁玩,她来我家吃饭回去我还拿零钱给她坐公交(那时我老公已经参加工作了)。那个时候也是真心很开心帮她的。这种关系一直维持到毕业找工作,我是学医的,但是因为个子矮小加上导师人脉不在南宁,又不是特别优秀,所以一直很不顺利。而且我为了不两地分居,我只能选择留在这座城市,所以就业范围也明显缩小。那段时间特别焦虑,烦躁,自己哭了很多很多,还经常因为一点点小事就跟老公吵架,以至于他后面告诉我说:有时候我真的不想回家。到3月份市一补招,我去投了风湿免疫科,那是个新开的科室,人事科要我带了三份简历去找主任,其中有一份就是我朋友的,当时跟主任聊的很好,感觉自己很有希望,所以当主任问我朋友不留右医附院吗?我明明知道她当时是很想留附院的,但是我跟主任说那里还没有开始招聘。回去之后我跟朋友说我投了这家医院简历,只是我没说我去见了主任。大概过了2周,医院出面试通知,没有我,但是通知了我朋友去面试,我当时一下傻眼了,打电话问她并证实这件事:你是确定要来这里吗?她说她不知道。我当时都哭了,就想着如果是的话就算了,但是如果你只是想来玩玩,那就也浪费了我的可能名额。我也很生气,生气她为什么不提前告诉我而是让我自己先知道,如果她告诉我,虽然我心里难过,但至少我会觉得她把我当成朋友。后面市一真的录取了她,但是我和她也彻底绝交了。还清晰的记得,答辩结束的那天晚上,她喝了酒,哭着对我说:对不起,但是没有告诉我她认为她错在哪。我也只是哭,内心没有原谅,因为我觉得她曾是我真心付出的一个朋友,却像扇了自己一耳光把我打醒,我甚至都告诉自己以后不要这么掏心掏肺的对朋友好了。时隔4年,但是那时的感受还历历在目,在听到这本书以前,我一直也以为自己是个给予者,不会拒绝别人,一味的只知道尽心尽力的帮助别人,有时甚至浪费掉自己的时间,精力与金钱,就像文中金字塔最底端的给予者。然而,当听到互利者的解释时,我突然豁然开朗,其实我骨子里是互利者,因为我秉承了“以德报德,以怨报怨,力求公平”的生活态度,我对别人的好是因为她没有触碰到我的底线,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会对上面那个朋友绝交。历经周折,我最终却收获了一份最满意的工作。我想,如果当时我是最顶端的给予者,我应该会祝福她,继续跟她做朋友,因为这样,在这座城市,我还多了一个朋友,这才是真正的利己利他。
未来的自己
看到子木现在每天阳光自信的笑容,每天接受着群里满满加持的能量,用心体会大家尽情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与收获,再结合“给予”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我相信在慢慢成长的过程中,未来的自己也会是一个懂得如何利己利他的给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