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七岁小女孩,在雨天上学路上弄脏衣服,被爸爸带回家换洗干净,本希望爸爸送她到学校,结果却不得不在道路分叉处,看着爸爸上班去的身影,自己走向村小。
一个从没出过省的十九岁女孩,来到600多公里外陌生的城市求学。不习惯这个城市的语言,不习惯一夜雷雨过后第二天可以大雾漫天,然后还可以酷日高悬。在到校的第二天,接到爸爸在火车站托北方老乡带来的“我已买到回家车票,勿念”的字条时,明白新环境里喜欢的不习惯的只有靠自己去接受、适应或者面对。
一个二十三岁女孩,在遥远的地方干着一份别人羡慕自己却不甚满意的工作。在知道小城市的闭锁与排他后,毅然决然地通过一次次考试来给自己满意的选择。所幸,天道酬勤,她的努力终于结了一颗满意的果实。
一个奔三的女孩,逐渐明白琼瑶剧灌输了太多的毒鸡汤,幸福有它真实的模样,需要用心体会。
一个婚后一年的女子,明白婚姻和恋爱是两回事,明白婚礼的美好程度与一生相守的艰难程度成正比,逐渐认同婚姻是两个家庭的融合,发现另一半不是变了,而是自己看人的眼光更加苛刻了。
一个婚后三年的女子,开始为丈夫家的琐事挂心,开始为争执时丈夫的不容易而怜惜,也逐渐开始关心丈夫亲人的平安与健康。
一个婚后五年的女子,开始逐渐明白“觅封候”与“伴佳人”之间的难以兼得,逐渐明白“甜言蜜语”与“忠诚可靠”之间的难以兼得,在划清底线的同时,逐渐降低对另一半的不合实际的期望值,也逐渐学会宽容他人的不足之处,逐渐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体谅人生的各种不如意,不为小事抓狂,也不为别人的错误而生气。
一个婚姻上诸多波折的女子,劝慰花甲之年的母亲,子女没有升官发财不是什么大事,一家人平平安安才是最重要和可贵的。
一个被持家带孩子弄得精疲力竭的年轻妈妈,开始明白婚姻以及子女,虽然是人生非常重要的部分,却不是人生的全部,婚姻是两个人的共同自由成长,育儿终归是一场以子女独立为目标的修行,逐渐学会在持家育儿的同时,努力拓展自己成长、完美以及愉悦的空间和时间。
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在母亲瘫痪两年多的日子里,坚持照顾,为母亲擦洗、翻身,推着轮椅带母亲去散心,并一遍一遍地劝慰母亲:“当年你们为了我们小而操劳,现在我们为了你们老做这些不辛苦”。
一个六十多岁的女人,终于明白儿子不仅是自己的,更是儿媳的,与孩子们保持一碗汤的居住距离其实蛮好的。
一个七十多岁的女人,在儿子生病不能为家庭提供劳动力,儿媳为持家而外出打工,孙女幼小的情况下,猜着旧社会留下“三寸金莲”,照顾孙女四年,无怨无悔,不悲不愁。
一个做孩子们婆婆的女人,在临终之际叮嘱自己的兄弟,孩子们挣的都是辛苦钱,自己的后事不要贪孝顺的虚名而过于奢侈浪费,全然忘却儿媳们往日里与自己的各种不愉快。
一个生为人妻,却过着不如妾的凄苦生活的老妇人,大半生用纺纱织布养活子女。在安享幸福的晚年,对孙子们的最多教导就是“快回去帮你妈妈做点事情去”。
女子的成熟,从独立面对风雨开始,从悦纳自己开始,从发自内心的认同生活开始,从不惧风雨、不惧年华开始,从爱好自己的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