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儿子回来,可以在家呆两天,为娘我,心情很不错。平时儿子上寄宿,见不着,也不爱打电话,能见着亲爱的宝贝的面,简直是没事儿也要乐一乐。
可是,我也好失落!
午饭做好后,叫儿子盛饭,儿子进厨房后,我逗他玩,用手拍了拍他的屁股,儿子问到:“妈妈,你为什么打我屁股?”听到儿子这么问,我忽然意识到,儿子是不是不喜欢我这样呢?(注:有很多孩子为了照顾妈妈情绪,尽管不喜欢,也不会表达,只能默默忍受,妈妈还感觉不到)
儿子14岁半了,读初三,是个青少年了,跟儿童期是不一样了。现在一米八的个子,瘦瘦高高,看身材就是日本动漫的男主角。脸上冒出很多青春美丽疙瘩痘。饭量很大,是我的三四倍。我得重新认识我的孩子了。
于是,我问:“你是不是不喜欢妈妈拍你屁股呀?”儿子马上回答:“是的!”我说:“哦,不喜欢呀,那妈妈就不拍了。”
我接着想,那如果什么“亲昵动作”都没有,他会不会又觉得我不喜欢他了呢?我需要核实一下“范围”,唉,当妈真不容易啊。于是又问:“那妈妈可以亲你的脸吗?”儿子回应:“不好。”我继续问:“那妈妈可以摸你的头和脸吗?”儿子答道:“可以。”
哦,原来,他不喜欢和我太“亲近”了。唉呀,曾经的小胖子、小可爱,喜欢妈妈抱和亲的小男孩,现在是个“小大人”了,要和我保持距离了。
理智告诉我,这是个好事,儿子需要自己的“空间”,说明他正在成长,正在向成年期迈进,真是好事儿。
可情感上,还是好失落呀。
记得他在小学暑假后,也就是十二岁左右,声音变了,由可爱的尖细的童声变成了粗粗的低沉的男声,我好长时间都没能适应。那时,我隐隐觉得,哦,我的小可爱变成大孩子了!
儿子长大了,妈妈要克制“汹涌”的母爱,女儿长大了,爸爸要克制“汹涌”的父爱吧。唉,喜乐参半的复杂感觉。
午饭后,我洗碗,老公过来挨了挨我的脸,于是,我顺势吻了一下他的脸,说:“还是老公好,想亲哪里亲哪里,儿子不让我亲了……”老公意味深长地说:“是呀,老公才是自己的,儿子是别人的……”
忽然想起电视剧《小欢喜》里的一个场景,上高中的儿子在学校运动会上,为了给心仪的女生拍照,爬到高处,结果从高处摔下,怕老师批评,假装摔晕,妈妈(海青饰演)看儿子晕了很是着急,爸爸(黄磊饰演)发现儿子是装的,对妈妈说:“别着急,我知道怎么让我们儿子马上醒,他不是不喜欢我们亲他吗?你就说要亲他,他就醒了!”果然,话音未落,躺着的儿子立马坐起来了。
哈哈,我从这个场景找到些许安慰。原来,青春期的儿子不再喜欢粘着父母了,不让妈妈亲吻,不只是我的儿子这样。
何为青春期?许多西方心理学家把青春期看作个体发展的“危险期”。他们认为,男孩到了这一时期,身心发展充满着矛盾。他们的儿童心理模式被打破,成人心理模式尚未完全建立。他们既有热情的渴望、交往的扩张和个性的开放,又有自己独处、孤芳自赏的闭锁。
这个时期,是塑造男孩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极易形成不良品质的危险阶段。如果父母不能正确对待男孩心理独立的需求,男孩就会产生反抗情绪,并逐渐演变成逆反性格,阻碍其日后的发展。
因此,作为青春期男孩的父母,应学会理解和宽容男孩的过失,尊重和保护男孩的独立性,珍视男孩渴望独立自主的心理倾向,支持他们的愿望、想法,鼓励男孩自主处理自己的事情,不约束,不包办,那么,就可以引导男孩的自我感、独立性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化“危险期”为“安全期”。
看来,我得好好学习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妈妈,才能引导孩子更健康地成长啊。孩子的变化真是太快!
然后,我又想到“成人礼”。成人礼是在少男少女达到成人年龄时举行的象征迈向成人阶段的仪式。
中国古代汉族的成人礼指冠礼和笄礼,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古时汉族男子满20岁时行冠礼,即加冠,表示其已成人,被族群承认,之后可以娶妻。女子则是在满15岁后行笄礼,及笄之后可以嫁人。
还有些少数民族的“成人礼”,是挺有意思的。我们汉族认为十八岁成人,而有的民族十三岁或十五六岁就算成人了。
比如摩梭族,孩子到13岁就会被视为成年,男孩女孩会穿上不同的民族服装以此辨别是否成年,其中女性行穿裙礼,男性行穿裤礼。成人后的摩梭族人就可以拥有“走婚”的权利,但是通常情况下她们会在16岁正式开始“走婚”。
还有瑶族,男孩长到十五六岁,即要举行“度戒”成人礼,以跳云台为重要内容,云台是将4根4米多长的木柱摆成正方形,一边扎以横木作梯。受戒者在师公的带领下登上云台,等师公念完戒词,受戒者发誓不杀人放火、不偷盗抢掠、不奸女拐妇、不虐待父母、不陷害好人等,誓毕,将火掷进一个水碗令其熄灭,暗示受戒者如有不轨,其命运便如此火。然后,受戒者团身抱膝,从台上勇敢地翻至云台下那张铺有稻草的藤网。
其实,“成人礼”在我看来,一方面是庆祝孩子步入成年,要承担成年后的责任,要做一个对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另一方面,也在提醒周围的大人,你的孩子从此是个大人了,不要再把他当小孩子看了!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当孩子开始长大,开始独立,开始不那么依赖父母时,父母会有种不被那么需要的失落感。
在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论中,青春期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的阶段。这一阶段发展得好,孩子就会发展出自我独特性的觉知,获得生活中应扮演角色的知识;如果这一阶段发展得不好,就不能识别在生活中所应扮演的角色。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越来越依赖朋友和同伴作为信息来源,同时,他们对成人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这种对同伴群体依赖性的增长,使得青少年能够形成亲密关系。
确实,孩子的角色在转换,妈妈的角色也要转换了。就像一棵植物的种子开始种在一个小盆里,等它发芽,等茎长粗、长高,杆茎上长出叶,就需要换大一些的盆了,不然,它被盆的土壤空间所限,长不大,长不高。
孩子大了,妈妈需要给予一定的空间,爱,也要适度,不然会让孩子有被“吞噬”的感觉。与妈妈距离太近,孩子也不容易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儿子大了,虽感失落,但也很安心,说明孩子的心理成长是正常的。如果青春期的男孩对妈妈过于依恋,或者青春期的女孩对爸爸过于依恋,那才是需要父母注意的。
迟早,儿子会认识一个女孩,会恋爱,会结婚,他最亲密的人是妻子而不是母亲。而我最亲密的人是我的丈夫,而不是孩子。尽管,妈妈对孩子的爱是一种伟大无私的爱,但是,在一个家庭中,排第一位的仍然是夫妻关系。对孩子最好的爱是父母相爱,而不是把全部的爱投注在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