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8.15 星期六 晴
我发现发脾气似乎会上瘾,发过一次之后,第二次发作就会更容易些,而且接下去也会越来越容易。说上瘾似乎不太恰当,因为自己也不喜欢这感觉,但就是这个意思吧。
这个周末又泡汤了,这算他妈的什么双休,奶奶的,干了两个半月,不算请假,一共才双休过两次吧,则真的让我很不爽。关于做东西我想说一句,作为中间领导,你要做好统筹,做好协调安排。不仅仅是上传下达的任务。上面分布的活儿你自己先捋一遍,然后按照一定的条理来分派。别JB上面说一点,你往下面说一点,做东西不需要时间啊?你上嘴唇跟下嘴唇一碰,就催着作。你知不知道你理解的都不一定正确,描述的也不清楚。一件事反过来倒过去修改好几回,能不能别挤牙膏,撕卫生纸?如果你没有这个统筹的能力,那就等领导确定完之后,或者过了一天或者半天,统一汇总要求,统一修改,是不是工作会有效率的多?你要是在上面领导面前连个P都不敢放,只当传声筒,那简直就是多余。
算了,不说这些烦心的事,我绝对不让它再打扰我超过半小时。一个小时候玩到大的朋友去了新疆出差,发了些那面的照片,果然极空旷。他站在高处拍照,由于温度较低,都穿上了长袖衣服。抽着烟,一身胖肉,但脸上仍有寒意。我去过新疆,知道那面昼夜间的温差很大。当然,山上山下,同样温差很大。俗语说:早穿棉衣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便是指的这种现象。之前我接触过一个喜欢骑行的朋友,他曾经跟队伍一起骑车去过西藏。说经过一个很陡的山时,骑车根本骑不上去,只好推着。在山脚时,浑身发汗,穿半袖T恤。往上走着,就渐渐感到凉爽。走到半山腰,已经凛有寒意,只好将厚衣服穿上。等上了山顶,四周竟飘起了雪花,地上有积雪,俨然冬天景象。他们也不停留,一直向前走。慢慢的开始下山,又把方才上山时的情景倒着重复一遍。到了山脚,仍然是穿短袖、发大汗。
新疆的地形和气候与西藏相仿,我去过一次,不过是很好年之前的事了。如今回想起来,只记得那面的大盘鸡味道很正宗,水果很多。尤其是葡萄,甜的吓人,吃一颗得用水送,不然嗓子疼。当时在那面上学的朋友说,那些都是酿酒的葡萄,一般的葡萄没那么高的糖度,但也很甜,跟温差大有关。另一个印象深刻的是那面的天好蓝、云好白,形容为蓝丝绒和白棉花,你会觉得俗套。我只能说这个得自己去看,不亲眼目睹,是不知道它怎么会那样清澈干净的。百度“蓝天白云”,就会出现很多这样的图片。有许多图片蓝的吓人,会让你认为是PS处理过,实则不是,那天就是这么蓝。如果你找一个矮山爬上去,会发现白云就在身边了。新疆、西藏离北京很远,大家都是使用北京时间的,所以同是一天,那面的每一段都会比中原地带晚两个小时。例如冬季那面十点才天亮,街上的店面一律未开张,很冷清。我曾经有过在这种环境中散步的经历。而到了夏季,那面经常22点天还亮着,很有意思。
那一年,我是去了石河子,也仅仅待了一周的时间。一个人在同一座城市待久了,就会失去对环境的兴趣、期待、友善和敬畏。但去到一个新城市的时候,这些感觉又会涌上心头。你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头脑清醒,眼睛发着光,机警的小心翼翼。我后来也去过不少城市,可能年龄和境况不同了,所以后来这些城市总不如石河子给我的以上的感觉深刻。如果可能的话,我很乐意再去那面住上一段。但也不宜太久,太久了就会审美疲劳了。
去年有一段我听傅佩荣老师讲《老庄的智慧》,曾提到过“距离产生美”这句话的含义。他也很喜欢举例,这时举得例子便是:当你去一个城市旅游,便会觉得山也好、水也好、人也好,破败的古屋也好、泥塘死木都好。但只要一动住下来的念头,就要打听哪里有酒店、哪里有饭馆、哪里有医院、邮局、超市、公交线路等等。随着搞清这些信息的同时,你对这座城市的兴致也会慢慢下降,原来处处生色的物事渐渐觉得平常的不能再平常。因为你要融入这座城市了,距离没有了。
西藏也是我心中一直向往的圣地,总觉得那些不知是否从藏语中音译出来的地名,个个都透着一丝丝的神秘。这些神秘氤氲成一处,就构成了我心目中那座巨大的迷城——西藏。我认为,如果我能踏上西藏的土地,似乎连我自己都会变得神圣些,灵魂会升华些,思想会纯粹些,再写出来的东西也水平飙升。去年,在爱好圈圈,两位老总都和我约定了去西藏玩耍。然而事与愿违,由于种种原因,我从那个团队离开了,这些约定便成了一张废纸。一个人的一生当中,或许有许多这样的废纸,与朋友的、与亲人的、与家人的、与自己的...但愿它不会给你带来太多的损害,废了也就废了吧。初中还有一位同学,曾经在拉萨待了两年。由于时间太长了,所以谈起拉萨时,他一点没觉得多神圣,多与众不同,语气很淡。倒是说起其间发生了一次藏民暴乱,印象深刻。看来,城市与美食一样,吃多了都会发腻的。就像李敖先生的那首短诗: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别人的爱情似海深,我的爱情浅。。。有些事需要刨根问底,有些事还是浅尝则止的好。
思路被打断了,这篇文章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