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每次捧起这本书,封面上这句话,总引我不由自主念叨几遍,总是意犹未尽。
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十五岁的中学生迪伦遭遇车祸死了,她灵魂的摆渡人崔斯坦早已接到任务等候在铁轨旁的山坡上。他引导她的灵魂经历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成功地穿越荒原,将她送到了灵魂的栖息地。两“人”在此过程中爱上了彼此,但他们注定要生活在两个全然不同的世界。迪伦到了灵魂居所却找不到“家”的归宿感,于是勇敢地返回荒原,找到了摆渡人崔斯坦,并成功地将其“摆渡”到人的世界。
“如果我真的存在,那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难道这一切并不真实?看书过程中,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没有迪伦的死?没有摆渡人崔斯坦的存在?只是因为单亲家庭的迪伦没有朋友,缺乏亲情,太过孤独,所以在她的梦里出现了这样的故事?
对人而言,死总是难以承受的。所以,肉身死亡,灵魂不死。我也看过一些类似的作品,如美剧《鬼语者》等就是这类题材。人死后,灵魂不外乎几种结局:或去了天堂,或去了地狱,或放不下某些人某些事飘荡世间,直到解决了遗憾才跟着一道光进入另外的空间。
但在这本书里,有三点不同:一是每个灵魂都可以去往最终的灵魂之家(类似于天堂)——书中没有把它描绘成一个统一的相同的模样,而是给不同灵魂提供了一个他活着时获得安宁幸福的那一个情境。二是摆渡人的存在。灵魂回家要经过茫茫的荒原,爬山涉水,每个灵魂都需要一个摆渡人引导才能回到“家”。摆渡人是一个中间存在,不能去灵魂之家,也无法在人的世界生活。他们只能一直在荒原奔走,和无数要吞噬灵魂的恶魔搏斗。三,穿越荒原的时候,灵魂如果被恶魔抓住被他们撕碎吞噬,就会进入地下,并成为恶魔的一员。
书中还有一点很特别,荒原上的天气和景象,由灵魂的心理状态决定。就像那句诗“心晴的时候,雨便是晴;心雨的时候,评亦是雨。”
各不相同的祥和安乐之地最终改变了原本无法改变的命运轨迹。奇特的构思,深深吸引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