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着日有所记的原则,写一写今天几点散碎的阅读或者体验。毕竟才开始的时间里,总想发一些宏议是困难且不切实际的。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还是不能忽视现在所做任何碎片化的积累。
一、几个初学到的新概念
1,“现象学”
之前看周凌教授的《理论无声》的时候就很困惑“现象学”究竟是什么玩意儿。
今天所看张钦楠先生的《阅读建筑》,在《第三部分 用现象学阅读建筑》这一章第175页找到了如下解释:
“现象学派主张对现象作总体的、非定量的阐释,撇开各种预定原则及常规概念,承认世界的模糊性及非确定性,以便能够理解事物,找出其意义(meaning),并对预测的可能性持怀疑态度。”
并归纳了三点“用现象学的方法来阅读建筑”的“体会”,即“以我(第一人称)为中心”“用多种方法去认识对象”“不仅观察建筑实物,还力图捕捉其意义(历史的、文化的)”。
以上是阅读内容,由于积累尚浅不敢随便置喙。但就感觉而言,觉得可以说就建筑领域来说,现象学是与实证主义的“理性”性在观念上和方法上相对立,但又并列于“分析或理解建筑”这一大问题下的两种认识方法系统。更形象的理解或许可以说成现象学从具体的个体的感觉出发,拒绝向普遍规律的发展,而且也不认为普遍规律有被揭示的需要或者认为普遍规律是不存在的概念或者无法被人们认知的。它强调有个性的具体、强调存在于客观环境中不同具体个体自身的差异性及其后果。
仅仅作为学习的一个笔记,有待日后的联系和深入,期待交流与指教!
2,“建筑语言”
这也是一个困扰了我很久的概念,同样的上网查资料一无所获。终于在陈凯峰的一本《建筑学》中找到了一种解释。简言之就是表达一定的建筑学意义上的“意思”的建筑元素。其实更应该顾名思义,所谓建筑语言无非是一种比喻,借用日常我们用于交流的“语言”这一本体来比喻这样一类传达“建筑学范畴”的意志的建筑元素。
二、一个疑惑
不是很明白,如下图,为什么要把草坪上的路铺到半截而不是直接贯通草坪东西两端呢?
而且在夜幕下这个地方照明不足,如果不是对此处有了解的行人,如果要过到对面,难免以为这是一条“通路”,然后走到一半发现...然后就面临践踏草坪和原路折返的两难选择。虽说没有多么严重,但把这样的小问题甩给使用者,怎么想也没有找到合理的解释呀...
类似的还有比如齐园十五斋西南角的草坪,就是下图黑色圈范围的区域:
一般从教学区方向回来寝室的人流如图中黑线,于是黑色圈里的草坪被同学们踏来踏去就...秃了(´•༝•`)当然从草坪上穿过的同学不是大多数,但日积月累、周期循环、破窗原理这样的效应在学校这种环境里是应该考虑的啊...(๑• . •๑) 即使每天之有晒少部分人从上面踩过去,长期的效应怎样也可想而知。何况大学校园里出现这样的别致景观,恐怕有失典雅、也令初来乍到的造访者难免感到煞风景了吧。为什么不能设计成圆角或者加一个倒角呢?
其实说来这是确实存在的、不争的问题。但只能说由于更多不是简简单单可以厘清并解决的主客观原因吧,这些问题还势必将持续出现。试举一例,以我校新校区规划区域之大、建设之急迫,能把重点的几个建筑单体搞成这样的完成度可能已经很不错了,谁还顾得上人行道和草坪呢?又比如可能这样的问题毕竟实在是广泛潜在,解决或是敷衍过去只是使用者使用体验的问题,何况是校园,既不会因此而掉脑袋少挣钱,也不会因为考虑的周全而奖励,于是现状也就成了现状。也有可能真的是设计人自身水平的问题...总之这样可能的原因随便找找有很多,不过还是希望只是我自己的揣度。
但我认为作为学习者、未来的从业者,暂且不管将来从业时面对什么样的现实,也不要忽视背景地见到问题就一番猛烈批判或者对前辈求全责备。他们有他们的难处,将来的我们应付这样的困难未必有他们的能力。但从学习的过程中纯粹地本着提高自己洞察思考能力、扎实自己的基本功、提高专业修养,首先“反求诸己”“严于律己”,一定是符合校训“实事求是”之要求的做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