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在自己的认知里,很有趣的一件事。当现实和认知不符合的时候,就可能产生失望,忧伤等等觉得自己受伤害的感情。就好像如果坚信付出就有回报,而事实相反的时候,就容易感情低落、怨天尤人。
总觉得自己看得透,实际上知行不合一。脑袋里有的这些概念,只是想法,并没有融入三观,融入身体(行动)。这些想法还只是种子,等待机缘,生根发芽。若是强行直接绕到结论,撇开中间的想法,就算骗的过自己的一时半会,也最终因为各种环境的诱因,憋得内伤。
最近就有这么一件事——学校评国奖。
一开始周边所有人揶揄我,说和老师关系好,发的论文又多,肯定能拿国奖。一开始我笑笑,既不好意思承认借老师的光,好像是自己不努力,靠关系,也不好意思说一定能拿下,显得骄傲自大,从而给他们更多揶揄的机会。等成绩出来了,发现并不高,就觉得自己肯定拿不到国奖。同学们的揶揄我只好笑着说我成绩差,真的不行。这感觉很奇妙,我必须一遍又一遍和人解释我不行,为什么不行。我觉得羞辱,会有些恼怒。然后填写表格时发现自己真的有些竞争力的时候,还是暗暗的还是高兴了一把,但实际计算了下,还是不报太大希望。等到朋友通知说不小心看见名单里有我的时候,我还是不太信,说不是最终名单,不用高兴得太早。但心里已经有些开心了,毕竟是意外之喜。第二天去大大方方去shopping,还顺带安慰了一个为是否能拿到国奖而忧心忡忡的人。最后名单出来了,导师这一届的三个人里面,只有我没有拿到。虽然那些揶揄我的小伙伴们我早有预测能拿,但是只有自己落榜也有点不好受。这时候如果你再去揶揄一句他们关于国奖的事,他们会说“拿了反而不好”、“我把钱都上交了还是一样穷”的话。或许与他们,这是真的。但是在我听起来,却有些像装了。
刚好最近看了《非暴力沟通》,此情此景又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些揶揄,抒发的说话者自身的感情。虽然说者无恶意,很可能是想表达羡慕等感情,但很容易给对方造成伤害。他们(特别是她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随意的发泄感情,却从来不知道也不屑于知道会给对方造成多大影响。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说者的话可能会造成听者心里的潜意识,如“让他们感受不好的责任在我”,或者直接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做出评判再转达给他们。另外,我觉得面对这种揶揄,听者可能无论正面理性的解释原因,说者都不会感到满足。他们需要的是一种情绪的释放,而不是事实。除非意识到这点,否则怎么说都是白搭。
不过当然,对于他们,既然是揶揄,可能也没有必要和他们深聊下去了。以后低调的承认,或一句“谢谢,也祝你好运”搪塞两句过去就行,开心的时候可以顺着他们帮他们发泄下情绪。重要的还是要关注自己的想法、需求,别让别人的期望、别人的评价套在自己身上。对自己好一点。
事情总还得一波三折。本来也没多大事,可早上的时候又遇见其他同学,谈了谈评选的事,同学一个劲不断夸我论文多同一大课题组可能某些同学比不上,又说国奖评选的结果可能是和老板的考量有关,再加上简单不靠谱的阴谋论,以及国奖同学有点装的发言,突然又让我自我感觉良好了,以及有了一种国奖可能是我的,说不定是他们忘了我,以及不能不明不白的失掉国奖要问清楚的冲动。于是不管已经截止的日期发了邮件问教务处评选规则,以及问了老板评选是否他有参加。老板虽然不懂也没参加,但直说我均分低,实验室国奖名额多,对他来说已经是不错的结果了。这又拉我回了现实。一开始就知道不是?却看不清现实,让自己的期望值上上下下。当期望和现实产生巨大落差的时候,也是我最失落的时候。
那是不是期望和现实产生巨大落差就不好呢?是不是应该一开始就想之前一样期望不高呢?是不是失落痛苦,这就不好呢,就要极力避免这种情况呢?想来并不是。痛苦使人觉察到自己的烦恼,对痛苦的觉察使人增进智慧。期望高些可能是不错的,但若产生落差,应该及时调整期望,或者看看是否在现实中已经尽人事,还是否有空间改变结果。重要的是,别被自己的观念束缚住。否则就只能感到委屈,却无从述说。
最后还是想感谢下《非暴力沟通》,给了一个让我自己和自己对话的方式,让我倾听自己,慢慢的开始懂自己。就像这个突如其来的冷天,我终于懂得了如何给自己加衣服,挡挡冷风,而不是抱着炸药冲出去,要炸掉整个不公的世界。
另外就是,我希望自己能更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么,打心里的认同,然后慢慢积累。直到一时的境遇再也无法影响我持续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