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给你写信了,这是第三封信。
此时此刻的我又恢复了以往的平静,文字是我宣泄的精神出口,就像你喜欢在公司的社区发表功能性的科普一样。
我不是想做什么专一深情爱而不得的纯爱战士人设,往往容易被别人认为矫情。
当一个人早点接触人性这玩意就知道,什么权衡利弊,算计谋私,这些伤脑费神的东西,我感到累了。真的懒得想这些东西,想得太透会觉得整个人生世界都没有意思。
我知道怎么做不让自己受伤害,做一个情感漠视,理性做事的工具人,就不会想这些乱七八糟情情爱爱,无爱无恨无他人。
如果你觉得我还在写这些,那可要让你失望喽~
今天想说的是非暴力沟通,在我的成长经历里,语言暴力和冷暴力是最经常接触到的,可以说深受其害,这也是我的焦虑依恋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
我曾经有一个缺点,经常无意识地主观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类似于给别人下定论贴标签,别人就会感受到来自于我的“恶意”和“指责”,但“直率天真”的我却认为自己只是在自由言论发表观点,直到感受到了对方的情绪才有所察觉。
小时候我每顿饭都吃得特别少,对比其他的小朋友,大人们就开始互相讨论甚至指责说我长这么小原因就是挑食,消化不好等等各种理由,殊不知,仅仅只是我觉得不好吃,如果大人们能把鱼的腥味去得干净一些,把猪肉的肥肉切小块一些,把下定义的结论换成鼓励的话,我想我应该会吃得更多更香。
非暴力沟通有一套公式,在亲密关系中可以套入这个模型里,观察+感受+需求+请求。
这个公式看起来简单,运用起来却没那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刻意训练才能做到信手拈来。
“你总是加班,并且常常不回消息,我感觉受到了冷落。我希望周末的时候咱们去深圳湾走走聊聊目前的状况”
这句话看起来像是套用了公式,但第一句话就会让你很不舒服了,“你总是在加班,并且常常不回消息”这是对你的评论,“总是”这个词会让你感受到指责的情绪,并且容易激起你的不满,观察的第一步是陈述客观事实而非主观判断。
“我感受到了冷落”这句含有“感受”二字会让人误以为就是感受,实则是想法,是对你的行为做了诠释、推论,让你感受到攻击性,并非感受。感受是基于自身,基于我此刻的心理活动、状态,想法是基于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判断。
“我希望周末的时候咱们去深圳湾走走聊聊目前的状况”这句话也不是“需求”“请求”,而是要求,换个说法你可能会更容易接受,“我提议周末咱们去深圳湾一起放松放松走走聊聊最近的状况,你觉得呢?”
“最近的两个星期里,你持续晚上11点后才回到家(观察,陈述客观事实),由于确少和你沟通,我感到不安(感受,基于自身的体感,并非通过他人的行为而投射的判断),想多了解关心你(需求,表达关心),不如周末咱们去深圳湾一起放松放松走走聊聊最近的状况,你觉得呢?(请求,询问意见)”
你听了之后是不是会体感不一样,以上内容是来源于杨天真的播客,想分享给你,希望你可以有所收获。
这一次我想送给自己大鱼海棠里的一句话“不要预设和别人共渡一生,就自然的相处,命运把你们带到哪里就到哪里,天有道,自不会让有情人分离,天无道,人就该遵循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