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可谓是王小波的巅峰之作,其过人之处在于,其写作技巧和文字上的运用的与众不同,虚虚实实的叙说方式,逻辑严密与事件荒谬的描写,这些结合起来,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思想震撼。正如他的妻子李银河,在悼文《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悼小波》中对他的评价:“小波的文字极有特色。就像帕瓦罗蒂一张嘴,不用报名,你就知道这是帕瓦罗蒂,胡里奥一唱你就知道是胡里奥一样,小波的文字也是这样,你一看就知道出自他的手笔。”也正是这种极具个人风格的文字,才让王小波的作品持久不衰,成为经典。
但我看重的不是他的文字特色,而是他小说里的思想特色,也即是他一直所提倡的:人格之独立,思想之自由。
只可惜,我第一次读的时候,是在高中,当时思想并不自由,人格也不独立,而且对于小说的认知水平还处于鲁迅年代,因此根本读不懂,只读出了一大堆描写性的镜头。于是当时我就纳闷,这样的小说还能评奖,这样的作家还被极力推崇?这是什么世道!可后来接触到他的杂文集《思维的乐趣》和《沉默的大多数》后,才发觉,不是人家太不正经,而是自己太顽愚。
他的杂文集中处处充满着人类智慧的闪光,弥漫着自由的思想,人文的关怀,差异的追求,平等的向往,似乎每一篇杂文都能给人带来新鲜感,而活在这半浑不浊的环境下,这新鲜感就显得极为重要。
在他的小说中,这些思想依然存在,只不过没有杂文那样直白罢了,再加上他那独的写作方式,因此非得细细品读,否则体会不出其中精髓。因此在这我建议,想要看懂王小波小说的,先看懂他的杂文,看懂他的思想。
在这我想说下我对《黄金时代》的一些理解。我认为黄金时代是王小波借来向世人传播思想自由,人格独立的平台。而小说主人公王二,正是这种自由精神的化身,他以土流氓的思想行为,在专制人民思想的荒谬年代中默默地挣扎着,反抗着。
小说中曾提到,为防止牛斗架伤身,影响春耕,得把它们阉了。“但对于格外生性者,就须采取锤骟术,这就是割开xx,掏出xx,一木锤砸了稀烂。从此受术者只知道吃草干活,别的什么都不知道,连杀都不用捆。”而很明显王二正是一头格外生性的牛,他无视领导,无视所谓的纪律,独来独往,对任何事都抱着不在乎的态度,只默默地同想锤骟他的人斗争着。
最能诠释这点的是他与军代表的对抗。第一次是军代表边刷牙,边跟他说话,但他觉得他满口的泡沫很讨厌,便一声不吭地走了。不一会,军代表跑到猪场把他大骂一顿,他还是一声不吭地走了。随后军代表叫他写材料,交代和陈清扬搞破鞋的事,但他还是不说话,只是看着他。“像野猪一样看他,像发傻一样看他,像公猫看母猫一样看他。把他看到没了脾气,就让我走了。”这段充分体现出了王二对当时约束人格,限制思想的环境表示不满和无奈,只好以沉默与之斗争。
小说看似写王二和陈清扬的感情发展,实则写王二对抗受锤骟的过程。二十多年后,王二依然是从里到外的一副土流氓样,而陈清扬则变了不少,“像个公司的公关职员”。也既是说,陈清扬顺从了生活,而王二依然是未被生活锤骟的生猛公牛。用原文的话就是“那时人家要把我们锤掉,但没有锤动。我到今天还强硬如初。为了伟大的友谊,我还能光着屁股上街跑三圈。”
这让我想起王小波的一篇短篇小说《特立独行的猪》,这里的王二就像那头特立独行的猪,不愿屈服于别人给自己设置的生活,喜欢自由自在地过。而《黄金时代》又是小说界的特立独行者,它撇开了以前中国小说一些沉闷模式,天马行空,我行我素的向世人宣读着自由的思想。
因此,请允许我在此,向这难能可贵的特立独行者《黄金时代》,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