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缺点不少,但中国电影应该铭记

《芳华》到底适不适合今天的银幕。

这两天,讨论《芳华》好不好的,其实或多或少都有关这个问题。

我们没看过《白毛女》,没听过《浓情万缕》,甚至,关于对越自卫反击战,我们也少有话题。

无可否认,它有点远,有点偏,还有点老。

之前,Sir跟人聊起《芳华》和电影市场,听见了这样一个形容词,“炮灰”。

联想起电影中的情节,这个轻描淡写的词,其实挺刺耳的。

是啊,对于《芳华》,我们知道的多是“冯小刚为什么要拍”。

今天,Sir特别请来影评人@飞鸟冰河。

他曾经当过兵,所以他眼里的《芳华》,可能跟我们看到的不一样。

文 | 飞鸟冰河

Sir电影独家专稿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好饭不怕晚,但太晚,饭就凉了。

还好,《芳华》只晚了两个月,没凉。在年末各种风波的映衬下,它更热乎,也更沉重。

近些年来,冯小刚的电影作品,每逢公映,总有各种波折。《1942》《我不是潘金莲》《芳华》,莫不如此。

以喜剧而扬名的冯小刚,是真的摸到了时代的痛处,以至于如此难产。

也因为如此,这些电影或许有缺陷,却更值得铭记。

初次看《芳华》,老影迷很容易联想到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以及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三部作品的相似之处,在于讲述一群人在强烈时代背景下的青春岁月,他们的爱恨情仇,过错遗憾,因而观后“造化弄人”的苍凉和怅然格外强烈。

甚至这三部电影在创作时都选择了同样的做法,将一群年轻人圈起来,按照故事中的背景和人物设定,先一起生活几个月。

姜文称此为“腌制”。

其实就是让演员浸入到相应生活细节,了解当时的生存逻辑和价值观,演员在表演时内在情感就会非常自然饱满。

三位创作者的区别在于,选择了大时代下不同的小环境来造就这群孩子,杨德昌是牯岭街,姜文是部队大院,而冯小刚选的是部队文工团。

但相对于《阳光灿烂的日子》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芳华》所经历的时间跨度更大,从1973年到1993年,20年的时间,中间经历了文革末期阶段,对越自卫反击战,部队缩编裁军,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兴起。

这使得它又有了几分《阿甘正传》的气质,成为一部年代片,展现个人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下挣扎。

只是限于各种原因,影片对于时代背景的描绘大多点到为止,语焉不详。这种对背景欲言又止的做法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年轻观众对于电影的理解,但也让整部电影充满了一种谜之理想主义的色彩。

“他们到底在缅怀什么,又为什么而念念不忘?”

《芳华》是编剧严歌苓和导演冯小刚的共同作品,这两人都有理想主义和思辨世俗的气质,恰如电影中隐形女主萧穗子和男主刘峰一样,两人共同支撑起这个故事。

文工团是严歌苓和冯小刚共有的军旅经历,也是他们不可忘怀的青春记忆。

文工团是个很典型的机构,具备强烈的时代和人性特征。一方面它是个从事艺术工作的文艺团体,拥有鲜明的艺术属性,对美,爱,浪漫等精神追求有很强的敏感。但另一方面,它又是军队的一部分,身份超然,讲究纪律,服从命令,压制个人情感,甚至冷酷无情。

文工团的这种特征一如电影放出的第一张海报,一个人的两只脚,一只穿着绿色解放鞋,一只穿着舞蹈练功鞋。

一面树立信仰,向往崇高,歌颂理想,另一面却以崇高的名义,将人性中最美好的那一部分禁锢起来,要求千人一面,服从组织,放弃个人感情。

这两个相互矛盾的要求集于一身,造就了强烈的内在张力,可能引发无数戏剧性变化,剧中改变所有人命运的“拥抱事件”就源于此。

文工团的这个特性,也是那时的环境要求,大公无私,大义灭亲,崇高向左,人性向右。

这种左右互搏的内在分裂在现实中影响深远,引发了无数有名无名的悲剧,直至今日依旧无法尽言。

可以说,看《芳华》,黑暗中的130分钟,仅仅是开始。

当观众走出电影院,它念念不忘的那一部分,才在观众身上展开。

青春的撕碎

任何年代,只要一群年轻人聚在一起,就有爱恨情仇,《芳华》也不例外。

这个故事的主线是爱情,而且是最常见的“你喜欢我,我喜欢他”的漩涡式爱情。

1973年,文工团里最优秀的标兵,心灵手巧,淳朴善良的刘峰,暗恋着交际花林丁丁,而他亲自接来的新兵,背负着“右派后代”阴影的何小萍在偷偷喜欢他。默默无闻的萧穗子旁观着这一切。

这个模式的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的任何角落,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文工团这样的特殊群体,爱情并不简单。

因为出身的阴影,自卑的何小萍被同龄女孩欺负却不敢辩解,只能默默忍受。也因为身份的光环,身为“学雷锋”标兵的刘峰向林丁丁表白,激动之下拥抱了她,却被构陷为“耍流氓”,下放到野战连队当兵。

出身不好不敢爱,这或许可以理解。出身优秀也不能爱,这就好像不太合情理了。

用林丁丁的话说,“刘峰怎么能爱我呢?处长可以爱我,大提琴手可以爱我,但他不行,他是标兵,是模范,是上北京开会见毛主席的英雄,他怎么能爱我?”

这个逻辑很荒谬,但在当时却好像理所应当。

越神圣,越不能有人的七情六欲。一旦有丝毫越轨,从前越神圣,如今越污秽,没有任何辩解余地。

所以,没有任何人觉得打倒刘峰有任何不妥,“标兵”怎么能有爱情,这似乎是所有人的共识,或者说即便有人觉得不妥,也不敢声张。

刘峰离开的那天,文工团的大门前,孤零零的身后,只有何小萍一个人敬礼送行。

面对观众,编剧严歌苓和导演冯小刚都强调“这是一个青春的故事,而青春是超越年代的”。

真的超越年代么?

青春这个词在不同的环境下,是不一样的。

青春是什么?热血、信仰、无畏、单纯。

或许这不能概括青春所有内在,但毫无疑问,这是最鲜明的特征。

正如《芳华》的预告片中那个典型的姿态,一名战士,跃上坦克,用一个充满骄傲的姿态,吹响冲锋号。

阳光从天上洒落,他单手叉腰,昂首挺胸,脚下是装甲坚实火力强大的战车,胸中的热血和气力仿佛都随着音符从号角中喷射出来。他的身旁是荷枪实弹,队列整齐的战友,抬头看着他,眼中都是狂热和向往,坚信自己会一往无前,翻越一切阻碍,获取光荣的胜利。

这个画面和造型是“青春”的缩影,你相信一些美好的东西,并愿意追随,为之付出任何代价,乃至生命。

但青春如果仅仅有热情,而不加以思考,青春或许就变了味道。

当理想变成信仰,当信仰变成神圣,没有了分辨余地,没有了思考余地,没有了人的悲悯和同情,即便是青春花季,也只剩下冰冷。

何小萍仅仅因为在胸罩里垫了海绵,就被同伴指责“弄虚作假”,刘峰因为一个拥抱而被诬为“耍流氓”而无人同情。

片中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描绘少男少女的嬉笑怒骂,歌唱舞蹈,用来表现青春应有的活力,渲染一种美好。

但那场战友离去,却只有一个人送行的送别戏,还是揭开了青春的时代底色:对待敌人要像寒冬一样残酷无情,可你也不知今天是同志,明天会不会就莫名变成了敌人。

电影里那些多数人看起来正常的选择,只因为身处那个不正常的时代,他们在自保。

是的,《芳华》是一部关于青春的电影,但也是一部关于青春被消耗,被蹉跎,被遗忘和被唤醒的电影。一如影片开场时,何小萍入伍拍摄的那张军装照,笑靥如花,充满朝气和向往,却曾被嘲笑,撕碎,掩藏,又被刘峰发现,拼成原样收藏起来。

伤痕累累,但那就是青春。

牺牲与不朽

冯小刚2007年拍了战争题材的《集结号》,有句宣传语叫做“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

这句话当时很动人,不过感动过去之后,这句口号会令人疑问:

牺牲真的都会永垂不朽么?

10年后的《芳华》,又涉及战争,牺牲同样是无法回避的主题。但这一次,冯小刚的答案有些不一样。

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被下放到野战连队的刘峰,和部队一起上了战场。因为刘峰被处理,心怀怨恨违纪的何小萍,被发配到了野战医院当护士,加上临时被借调到宣传处担任记者的萧穗子,三人再次于战场重聚。

但这一次命运没有给他们丝毫的温情,擦肩而过之后,他们再次走向不同的方向。

在《芳华》的预告片中,战争的片段是非常夺目的重头戏,枪弹攒射,坦克轰鸣,士兵交错突击,气势不输于任何好莱坞电影。

在成片中,这段肾上腺素爆表的战斗戏,是一个七分钟的长镜头,摄像机跟随着刘峰的运动一镜到底,据说耗资900万元。

这也是全片中仅有的战斗戏,所有的枪火,躁动和愤怒,都集中于此,一泄而出。

但7分钟的战斗镜头里,没有出现敌人的身影,枪弹从四周攒射而来,士兵纷纷倒下,却看不到敌人。

这个设计颇有些类似刚上映不久的《敦刻尔克》,也更符合南疆丛林战场的战地现实,看不见的敌人其实更加令人恐惧。

战争的戏份其实并不长,估计在20分钟左右。除了战场的长镜头之外,主要的戏份在运兵车站和野战医院,尤其以野战医院为主。

不同于以往的国产战争片强调突出解放军战士英勇无畏,所有的战争镜头沉郁冰冷,真实还原士兵在战争中的状态。

开场列队行进信心满满,遭遇埋伏慌乱无措,战斗结束后声嘶力竭几近崩溃,人面对杀戮和死亡的悲痛恐惧溢出屏幕。特别是后方野战医院里,何小萍看着卡车厢里前线运下来被烧的如同焦木般的战友尸体,目瞪口呆。

这个尺度极大的特写画面,让台下观众刷新了对战争残酷的认知度。也是国产电影对于战争中除了“英雄主义”之外,少见的真正描述。

但有个不引人注意,却至关重要的细节,就是战争戏份中,从未明确指出“敌人是谁”。《敦刻尔克》也几乎没有正面表现敌人的影像,但“对抗纳粹德国”的敌我辨识非常鲜明。

《芳华》这种语焉不详的敌我处理,让战士的英勇和牺牲,战争的残酷和血腥,缺少了现实的支撑,看起来有些虚无,好像是个缺陷。

但假如我们联系现实,再对比电影,会发现这种处理更加揪心。

电影中,受伤的刘峰坚决要保卫战友的尸体,拿着喷火器做好牺牲的准备,对战友说“如果敌人来了,我就连自己也一起烧了”。何小萍在野战医院遭到炮击时,用身体掩护全身大面积烧伤的伤员战友,任崩塌的废墟将自己覆盖。

焚化和掩埋,这是两个英勇士兵,两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给自己准备的战争结局,尽管他们都活了下来,还立功受奖成了英雄。

但刘峰残了,何小萍疯了。

烧和埋”,这是《芳华》对于“牺牲”这个词添加的新答案,牺牲者无怨无悔,他们做好了籍籍无名的准备,但对于活着的人来说,不能这样。

在电影摄制过程中,导演冯小刚曾多次多次表示,他没有忘记战友,没有忘记曾经的牺牲。

《芳华》里这段战争往事的描写和处理,应该是他在能力范围内发出的呐喊,至少,看了这部电影,还会有很多人知道,曾经有那样一群年轻人奋战牺牲,长眠在边陲的小城里。

看过俄罗斯电影《第九连》的人都记得,那部电影描绘阿富汗战争中苏军战士的英勇奋战,但最悲怆的是片尾一句话:“他们不知道,两年之后,他们曾经为之浴血奋战的这个祖国(苏联)也不存在了”。

无论是现实中曾经参战的官兵,还是电影中流血牺牲的英雄,他们的牺牲到底算什么?他们为什么而战?又为什么而死?俄国人一直有自己的思考,中国人也一样。

“明明是牺牲,怎么就变成了失踪呢?”谷子地在《集结号》里这样说,所以他坚持不懈的寻找。

“老炮儿”冯小刚导演也是如此。

只有被知晓,被铭记,牺牲才能永垂不朽。

抚平但不遗忘

因为“活雷锋”的光荣,刘峰不能说爱,因为“右派后代”的阴影,何小萍也不敢说爱。

战争抹平了这一切,幸存下来的两个人,一个失去右手,一个精神失常住院再被唤醒,先成为英雄,然后成为普通人。如同杨过与小龙女一样,经受磨难,承受残缺,不再背负光环,人反而回归正常。

文工团在战争之后解散了,就像当初刘峰与何小萍被文工团坚决果断放弃,如今时代的车轮也碾过了这个曾经光荣正确的群体。离别酒宴上所有人都痛哭失声,或许为了失去这个集体,或许为了梦想的破碎。

但喝完酒走出门外,高干的儿子袒露了自己的身份,郝淑雯则抢先一步成为高干的女朋友,确保自己有个前程。

大家都不再装,不再用一个光荣神圣坚定的外壳来包裹自己,现实的各奔前程,可能看起来庸俗,却让人安稳,因为至少不用担心。

革命的标准太高了,太不确定,所有人都战战兢兢,唯恐一步走错,今天是同志,明天就成了敌人。脱下伪装,大家都不能免俗,不过至少知道谁是谁。

20年后,萧穗子与刘峰在街头相遇,他们并没有太多尴尬。郝淑雯可以怒骂辅警“草泥马,你们就这样对待一位战争英雄”,刘峰也可以坦承自己贫困的事实。

经历了憧憬和绝望,战争与庸碌,活成什么样似乎都不重要了,平安活着最重要。时间的变化抚平了一切,崇高或者卑贱,富贵或者贫穷,最终的区别并不大。

刘峰与何小萍重逢,肩并肩坐在了一起,他们没有结婚,但他们都深知彼此,知道对方是可以相互依靠的人,终生相伴。这就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爱情,那些轰轰烈烈,怦然心动,最后都是相濡以沫。

电影的结尾比小说要简约平淡,删掉了刘峰离婚、南下、卖盗版书、有情人、得癌症去世等诸多细节。

小说的这些细节或许会让刘峰的性格看起来更丰满,有七情六欲,但对于电影来说,观众只需要知道,20年后他也没有变,他还是当初值得何小萍暗恋的那个人,这就够了。

这个始于红色年代,始于青涩懵懂的爱情,有了一个不完美却完满的结局,还不是太残酷。

其实我觉得,相对于像《集结号》那样,在电影结尾给一个明确的解答,给所有人一个圆满,让委屈得到释放,现在这样充满无奈,却自我和解的结局,更有感染力。

因为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生存逻辑,面对所有的困难、不公、压抑,都各尽所能的活下去,活到能看见的那一天。

在这一刻,我们不需要白日梦,只需要看到我们的现实就好。

可以预期的是,这样一部作品,公映之后注定会有很多争议。

一方面是因为它所反映的时代距离现在比较远,1973年到1993年这个时间段,很多历史细节和生活逻辑如今已经很陌生,妨碍观众理解剧中人的行为动机。

另一方面,这部电影承载的东西太多,时代、青春、人性、生死,混杂在一起,但电影不做是非判断,没有明确的答案,这不是现在观众所习惯的叙事。

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都可以从中发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并可能对他人的看法感到诧异,由此引发争论。

但这就是《芳华》的意义所在,它不仅仅是讲述过去年代一群年轻人的故事,还让人思考探讨,发生的这一切背后到底是什么。

如果因为争议,而让现在的年轻人去追寻历史,反思自身,避免悲剧的轮回,那么这部电影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青春芳华,不要辜负它,进场看《芳华》,思考我们的青春该如何逃离时代的陷阱。

相信这部电影也不会辜负观众。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8,030评论 5 46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3,198评论 2 37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4,995评论 0 32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973评论 1 26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869评论 5 359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766评论 1 27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967评论 3 38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599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886评论 1 29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901评论 2 31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728评论 1 32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504评论 3 31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967评论 3 30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128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445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018评论 2 343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224评论 2 33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