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善与求真
毫无疑问,我是求真一派的。善恶这种东西,除了大奸大恶之人,很多时候的评判全在人的一念之间,当然也容易一叶障目。但是求真这事,不管是求真理,还是求规律,都是追求过程,很难有放之四海皆可的准则。
而且,不同于求善可以获得广泛的群众认同,求真这事可能还在不断推翻自己,连自我认同都困难,自然也是求真的难度要大得多。
2.存在主义指出的荒诞
哲学研究到现在,关于人生的意义的这个答案,是无解的。这也是加缪说的荒诞。最聪明的人类追求到最后,不约而同地发现这是一条绝路。
而研究哲学的这一行为,本身不在于求得终极答案或者绝对真理,而是保持思考,允许质疑,反对独断论,才是哲学以及科学研究发展的基础。
同时,思考这一过程,也体现在了个体的自由选择。在一次次的选择中,回答了我是谁,我要做什么的问题。(随波逐流地从众也是一种回答)
3.科学和哲学的"实用主义"
从相对论推翻牛顿力学,从量子力说与相对论的相斥,科学的也不就是绝对真理,只是现阶段无法证伪,然后从中选择更为简单好用的。最后无论是科学,还是哲学,最后的落脚点都是实用主义。
一本讲哲学史的书,看一群哲学家,数学家,科学家,辩来辩去,最后在定义科学。这么一讲也挺荒谬的。
不过事实是,在古希腊时代,很多科学比如物理学、数学、都包括在"哲学"范围内,并且因为社会组织需要,又与神学脱不开关系。后来随着学术不断发展,像物理学、数学这类能得出明确结论的学科,都分家出去单过,只把那些没法得到肯定回答的问题留给了哲学。
换句话说,哲学和科学的一大区别是,哲学问题往往是没有正确答案的。哲学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答案是什么,而是不断追问的过程,这个追求理论上可以永远持续下去。
end
给这本书的评价:
对于那些非专业人士来说,是一本不错的科普读物。浅显易懂,有趣。
毕竟大多数人读这本书,可能也是如同我一样,怀惴着对人生的意义的疑惑,希望来到哲学里找到一个答案。虽说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答案,但这是一个求真的过程,是对哲学这门学科祛魅的过程。如果真的要严谨地讨论哲学思想,还是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
其次,我觉得书里介绍这些哲学家的八卦,很有意思,一定程度上也是必要的。我们在对这些哲学思想心存敬佩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看到哲学家个体作为人的社会背景和生活行为,才有更好地认清哲学的价值与局限性,不必过度神化哲学。我们普通非专业人士读此书,最终还是为了过好我们当下的生活。从这点来说,我们读书也是实用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