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将至,便想着给某小编买双新凉鞋,看中了某宝上一款网状鞋底、号称超级透气的。秀给老娘看,老娘却道,这等鞋底有洞的容易灌土。听的我好生黑汗,认真表示,又不是穿了到沙漠倒斗去,北京街面上那有这许多土向鞋中灌,更别说写字楼里又不是黄土垫道,都铺了木地板好不好。经此一事,不免感慨,果然是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啊,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人们还不免总拿老眼光看问题。
就像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令人印象最深刻者,居然是差距二字。
这是一本台湾插画家所写关于探访日本艺术家们的书。说艺术家也不确切,书中接受访问者大抵都是从事设计、艺术创作的知名人士,有亲手设计制作家具的知名匠人,也有创办料理教室的职场女性,还有生活家居杂志的创办人兼主编、作家兼生活方式杂志主编,但每个人的工作内容,大抵都同艺术、设计、生活方式之类的关健词有关,书名曰《十二味生活设计》,副标题是遇见日本创作大师,全书便是对十二位创作大师的访谈记录,其中还有自家大爱的松浦弥太郎,手动比心。
不过让人微觉惊诧的是,作者写到访问《生活手帖》总编辑松浦弥太郎时,居然没有提及他的书。毕竟这些年在中国大陆这边,他的书是何等有名啊。例如《100个基本》《像我这样轻松地生活》,简直可以被列做各路小资男女、文艺青年、专业业余生活家必读书目了啊。
当然这个疑惑只是一闪而过,最令我感慨者,是此书虽为十年前的旧作,但书中所呈现的各种作品在当下看起来毫无过时之感,这其中固然有各位大师的设计都非媚俗之作,而是充分考虑到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经典之故,但另一方面,作为文化输入大国,我方的劣势也可见一般,毕竟我们也刚刚才阔了几年,穿双鞋底有洞的鞋子还担心会灌上一脚土,搞个综艺节目都恨不得全盘复制粘贴其它小国之作,以至于我们眼中的弹丸小国甚至不得不以立法的方式阻止我泱泱大国的抄袭之举了。
更别说,各路知识大V、各种时尚流行达人之辈,也尽是靠着翻墙查看山那边海那边INS、Quora上一干达人们的更新,略做修改便以原创之姿发表出来,接受一干粉丝的膜拜,接下来开课、做分享、出席活动挣的盆满钵满,美名谓之知识变现。写至此处,我这个路人甲都感觉好汗。以前总有人说我们要赶上日本还需二十年,看过有关日本的书越多,便越觉得这话说的太过乐观了。
不精日不精中,纯从自家观点说,起码在设计方面,我们要追上日本还需要很长时间很多年。得出这一观点,并非丝国内消费人群对优衣库、无印良品等日本品牌的追捧,光是看书中这些位创作家的作品,便深感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里还是第一百零一次重复个人的观点,要想有好品味,有一定鉴赏能力,就一定要看过足够多的好东西。就好像只有吃过足够多的餐厅才可以自称吃货一样,对着一道菜才能说出些名堂。
当然,这里说的是看过,而非买过或用过,毕竟有图书馆、博物馆这类公共设施,还是很容易让我们见识一些好东西的。品味在有些地方类似把妺,都有一个养成的过程,都需实践出真知,都是只有经历见识的足够多了,才能有所收获。目前国内的综合水准么,呵呵,进步空间还是蛮大的。
最后说回书中内容,在读过这本书后,个人主观推断下,极简主义风格或许还能再流行十年之久。说这话当然不光是因为书中那些十多年前的设计现下看起来还都很流行,一点也不过时,也非缘于现而今各种“性冷淡”风产品在国内的大肆风行,更不敢说什么随着反消费主义越来越受到佛系青年的欢迎,删繁就简一定会再热五十年一类的浪话。这里所说的,只是个人想法,毕竟,就书中展现的作品来看,那些兼顾美观与实用的极简主义家居用品,的确是既好看又耐用的品种,不受欢迎才是件没天理的事情。
嗯,不说了,我要继续去读那些美美的设计书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