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是一个很贴近生活的学科。
生活中,心理学的痕迹无处不在,初次见面的首因效应,人与人之间的六度分割等等。
所以第一个主题阅读的主题就是“心理学”,而要了解心理学,就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心理学”。而作为入门读物的话,《这才是心理学》是个不错的选择。
谈论起心理学,弗洛伊德应该是标杆性的人物,有意思的是,本书一开始就说这个观点是不确切的,弗洛伊德之于心理学的作用,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弗洛伊德所给出的结论,大都是个案所得出的,可参考价值和准确程度并不高。
同样的,心理学也并非一门玄学,心理学家对于梦的解析和心理的诊断,其实更多地是运用谈话技巧、观察能力和实验结果来对咨询者进行分析。
确切地说,心理学应该是运用科学方法来理解行为,进而总结出心理活动的规律。因此,心理学采用系统的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以可公开验证的知识为研究对象,研究实证可解的问题,并产生可检验的理论。
额,看到这里就有些晕乎了吧,其实前面部分主要是阐述心理学为什么能够成为一门学科。简而言之,心理学是科学的,心理学能够通过准确的规律,达到一个具体的预测,而不是靠撞运气的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
那么,心理学又是采用怎样的研究方法来得出结论的呢?
心理学研究之前采用的是“个案研究”和“见证叙述”,这也是弗洛伊德的得出结论时所采用的方法。(不过这两种方法现在已经被证明是不准确的。)
“个案研究”的问题在于样本的范围较小,研究的结果会遗漏掉其他可能的解释,很难形成一个普适的结论。而“见证叙述”,有些类似于“安慰剂效应”,即心理作用,被告知了一个结果,然后就会对这个结果产生信赖,进而认为结论是真的。
安慰剂效应:仅仅暗示正在接受某种治疗,就足以让好多人感觉病情好转。
有意思的是,“见证叙述”是众多伪科学所使用的方法,比如使用了某某然后感到怎样的效果,现身说法会对于接收者提供一种引诱或者说误导,进而使接收者相信或感受到相应的变化。
之所以“见证叙述”会让人容易信服,是因为其具有的“鲜活性”更容易被人接受和理解。
书中举了个例子,“我们不会像讨论一架喷气式飞机坠毁并且死了很多人那样谈论那些死于车祸的人”,而有趣的是,实际上车祸的死亡人数比空难的死亡人数要多得多,只是因为没有集中的数据呈现而给人造成错觉,觉得开车会比飞行安全得多。
鲜活性效应:当面临问题解决或决策情境的时候,人们会从记忆中提取与当前情境有关的信息;也即,人们倾向于利用更容易获得的,能够用来解决问题或决策情境的信息。
书中的另一部分,则是阐述了现在如何进行心理学研究,进而取得相应的结论,其采用的是与现有科学研究相近的研究方法,如数据统计分析、变量控制实验等方法,在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最后的结论是:心理学给出的行为规律,通常情况下都是一种概率关系,用于参考。而进行心理学研究的乐趣,是在于追寻对人类行为本性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