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8日 周一 晴
寒假日记11:年关大事老四件之熬糖
老家祁红年关时候最重要的四件事就是熬糖、蒸糕、杀猪、做豆腐。相对来说,这四件事中记忆较为久远的应该是熬糖了,因为印象中我们家已经不知多少年没有做过了!
那时候几乎家家都熬糖,为的就是来年多一样干活经吃的零食。于是,邻近的关系好的家中大人便相互约定着一起合作熬糖。
以前熬糖,可不像现在这么简单。华媛超市门口有一家糕点店,生意着实不错,尤其小米糖最是好买。每次上街路过,都能看到老板对着一口大铁锅,挥着两只大铁铲,不亦乐乎地炒着小米糖。不消半小时,一锅色香味俱佳的小米糖便出锅了。为什么现在炒糖如此简单?原因就在于糖稀!以前那个年代,糖稀可是稀罕物,轻易不能买到,即使能买,那也是少之又少。为了过年炒糖吃,家中的大人们便想方设法地自己动手熬糖稀。
母亲告诉我:最早是用苞谷杆榨糖!用刀将苞谷杆切成薄片后,放入加满水的大锅里用大火煮,煮烂之后放入结实的麻袋进行榨渣。糖份就藏在这些榨出来的水里,有了这些带有糖份的水,才能继续熬糖稀。后来,人们改用红薯榨糖!同样将红薯放入锅里用大火煮,煮烂后同样放入麻袋里榨渣。
父亲插嘴说道:家里条件好的人家还会选择用米榨糖,当然最好吃的还要算是糯米糖了,不过,制作工序要麻烦多了!首先是蒸糯米,个把小时后,糯米便蒸熟了。接下来便要把蒸熟的糯米倒入装满水的大锅里温胚,温胚时少不得一种东西--麦芽。一升糯米需要放入二两麦芽,有了麦芽,这些熟糯米才能更好地进行发糟。一个晚上,这些熟糯米便能发糟好。第二天一早就可以装进布袋,放入特制的竹糖包里压榨。
榨糖水只是熬糖的第一步,接下来的一步,就是最重要的熬糖稀了。把这些带有糖份的水倒入锅里再煮,水份蒸干便只剩下糖了。这时候就需要十分小心了,因为只有看好了糖色,才能为后面的炒糖打下坚实的基础。
说到看糖色,父亲和大伯都是好手!父亲告诉我:看糖色时得扯飞!用一双筷子糖里搅拌一下后,拿出来时便立刻将筷子慢慢分开,如果能在筷子间扯出一片薄如蝉翼的膜,且用手指尖轻弹后,那膜完好无损又不带粘性,说明糖稀熬得正好!如果膜破或者粘性大,说明糖熬嫩了,还需要继续熬。糖稀尽量熬老一点,这样等会炒出来糖就会脆香脆香的,而且切的时候不会粘刀,吃的时候不会粘牙。
糖熬好了,就及时地把晒干的冻米、芝麻、花生米等材料倒入锅里,然后用桨形的木铲不停地搅拌翻炒。这可是需要气力的活儿,没有气力就起不了锅,当然,巧劲也是要的,要不然非得把锅给铲出个大洞不可。热糖干料,很快就熟透了,这时便需要盛出来倒入四四方方的模子定型。垫上布包、麻袋等东西后,一个个便轮流上去踩糖。踩糖一定要身子重脚劲大才行,吭哧吭哧地辣个几圈后,整模的糖便被踩得压不多了,不过为更平整,还是要用棒棰把四沿压一压的!
踩完糖便去模子切糖了,母亲早准备好了明晃晃的长刀。这长刀虽然刀片厚实,但是被打磨得锋利无比,尽管糖块结实,但还是被轻易地分割成了许多的长条条。母亲和大妈用菜刀呱唧呱唧地开始切糖了,不消一会儿,温热的糖便被切成了一小片一小片的。可不要小看这些糖片,一旦冷却下来,那可就是真的叫硬邦邦了。若是牙口不好,说不定糖没啃下来,牙倒嘣了一半了。
如此这般,直到下午三四点钟才能完成。对于熬芝麻糖的过程,我们小孩是不是了解的。因为母亲烧火煮糯米饭的时候,我们几乎已经睡了,即使没有入睡,也是呆在厅堂前或房间里傻玩,除了偶尔去厨房抓一小团糯米饭,就着酸萝卜瓣吃之外,丝毫不去理会父母究竟在忙着做些什么。第二天一早,父母们再次忙活起来时,我们呢,或许还依然还沉浸在美好的梦境中。等我们起床吃完早餐,估计没两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即使到了午时用餐,有时也根本不会回来。我们顶多会在踩糖时来凑个热闹,滥竽充数般他蹦哒几下后,便一边垂涎欲滴地等着最后的切糖了……
虽然关于熬糖的记忆已经模糊了,但是那糖的香味却一直萦绕在眼前与舌尖,无论何时何地,都还是那么的亲切。闭上眼,我仿佛看到一个孩童一手捂着鼓鼓的口袋,一手捂着鼓鼓的嘴巴,乐呵呵地从家里跑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