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从“合科教学”到“综合教学”
一、日本合科教学的传统与发展
☛ 木下竹次(奈良附小):学校中占主体地位的是“儿童生活的整体”,批判“他律性教育”,倡导“自律性教育” 就是说,主张儿童以各自的个性为基础,依据自身的环境积累种种经验进行工作创造,“走自己的路”,旨在发挥人类固有的本性,为社会做出贡献。
☛木下的“学习法”是旨在全一地驱动发展着的生命,并且实现这种生命的全一地发展。
☛木下(1923)发表论著《学习原论》:探讨了“自律性学习者”的方法。所谓学习原本就是混沌的,综合的。
★自学主义的学习形态:新教育倡导“讨论法”、“问题法”、“设计法”、“道尔顿制”等方法旨在选取以儿童的生活问题组织为学习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体现了方法上立足于“自学主义”,内容上立足于“生活化”的原则。
★核心课程的综合逻辑:核心运动的一个特色是,把社会生活经验领域作为“总体的,统一的,结构化的认识”探究、组织课程的整体结构的尝试。
★“生活经验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从主体“经验”的连续成长的观点出发,追求主客体的统一的人格形成过程。
★“综合学习”是打破现存学科、科目、领域的框架,综合的学习各领域的知识,技能而计划的学习活动。
【感悟】基于木下的观点来看,主张以培养儿童的个性为基础,从儿童的经验角度出发,将实际生活和经验联系,让儿童在生活情境中学习,以获得经验;注重儿童的生活环境,通过从环境中接受指导学习。此外,在儿童学习中,要培养个人自制、自律的行为,主张儿童“自学法”。
20世纪70年代日本提出“综合学习”的提案,“综合学习”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对学生的综合施教,因此在高学段的教学中常采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是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回归生活,亲身经历的课程。“综合学习”对学生的知识储备,知识运用有较高的要求;而“合科课程”则开展于低段的教学中,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系统的学习文化知识,在此阶段,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不高,知识量储备相对低。
二、综合教学的流派
☛本原建太郎:所谓“复合课程”可以定义为系统地 充实有意义与无意识教育这两种活动课程。
★成城的综合教育,特设“散步科”、“游戏科”、“读书科”、“经验科”实施的,其理念与目标如下:创设一种适于儿童的能力、兴趣、自主性的活动情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实施“不教授的教育”。将读写等有意识、有计划的教育同无意识的教育系统组合起来,构成一种和谐的学校教育。目标可归结为一点:“丰富地积累经验”。
★综合学习四科的内容:
(1)《散步科》的综合教育,着眼于尽量丰富直接的经验,一二年级每周2课时。火车头型、护送型、无言型、自由型
(2)《游戏科》的综合教育,同《散步科》一样,以丰富直接经验为目的;一年级每周4课时,二年级每周2课时,三年级每周1课时;尽可能的准备工具(创造环境)
(3)《读书科》的综合教育,以丰富间接经验为目的。培养对读书的兴趣,谋求其生活化;通过丰富地读书经验扩大视野;掌握利用图书馆的方法,亦即“多读主义”。三年级以上每周1课时,以自由阅读为主。
(4)《经验科》的综合教育,以丰富技术性经验为目的。三年级每周2课时,四年级每周3课时,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自信,以动手操作为主体。
★“综合学习”领域独立论: 日本教师工会教育制度检讨委员会第二次报告书《应当怎样考虑日本教育》(劲草书房,1974年)提出:“学科、综合学习,是不断追求社区现实问题的学习。有时是生活科,有时是乡土科,或可称之为生活学习、生活研究、生活单元学习、社会研究科。
☛海老的“学科”、“综合学习”、“自治活动”的“三领域论”同过去的核心课程联盟有姻缘关系。综合学习方案如下:
(1)在展开班级、学校活动时加以发展
(2)究明班级、学校所发生的问题和家庭里的问题
(3)从探讨社区与国民的人类问题入手
(4)从科学上的发现、社会体制的转换期、理论问题的探讨入手
★根据年级阶段做出如下安排:
第一阶段(小学一至三年级)→班级、学校的日常生活或作业单元学习。作为“综合学习”的基础,主要通过课外活动进行。
第二阶段(四至六年级)→从班级、学校发生的日常问题与事件出发,联系儿童的切实要求进行探究。作为生活学习的基础,在高年级探讨时事问题。(伴有汇报会、收获节)
第三阶段(初中)→从内容上,以时事问题为主流。此外,以课外活动为基础的研究活动中有意识地探讨社区的课程。
第四阶段(高中)→探讨时事性问题,以及更加理论性的历史性的课题(法国大革命、明治维新),同毕业论文联系起来展开学习。
【感悟】日本教师工会根据不同年级对综合活动的内容进行明确安排,在学生的“先备知识”不足,智力发展水平还未达到较高水平的情况下,简而言之,在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之下,对教学内容细化,可以明显发现日本的教育中尤为重视学生对于实时政治,历史事件的渗透教育,在小学阶段更为倾向学生探究与学生实际相联系,安排相关的汇报会。此外,书中谈到在高中毕业时,日本教育将历史课题借解题方式以论文形式呈现,在我所熟悉的中国教育中,是没有的,采用论文的形式结题,对高中生来说虽然具备一定难度,但是可以为将来进入大学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我觉得值得借鉴。
★ 综合的两层意思:一是、中小学中“综合”地学习“分化”、“分析”的知识习得型的分科学习:二是、学习“分化”、“分析”复杂现实现象的“综合课程”。
★ 三种综合学习之比较:
1、自然型。这是成城小学的实践。属素朴的原初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贯穿了“一即多”的逻辑(一个活动瞄准多个目标)
2、集约型。这是日本教育工会的构想。属集约性、活用性的发展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贯穿了“多即一”的逻辑(多个活动以发展一个目标)
3、发展型。长野小学的实践。系以自然主义教育为核心的发展式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贯穿了“一胜多”的逻辑(以一个活动瞄准多个高质的目标)
三、“综合学习”的发展与评议
★《关于小学低年级的综合学习》(1984.3由文省部初中局高等学校教育课写成报告书)的两点结论:
第一关于“综合学习”的目标。亦即“综合学习”应当超越“分科学习”在学习者的认知侧面,轻易侧面,行为侧面进行进一步地加以实现。
第二关于“综合学习的内容构成”。现行的学科内容,联系综合学习目标加以建构。
★ 从行政角度,未来合教学,综合学习实践的方向可以概括为四点:
第一、社会科、理科恢复单元学习的方向。关注儿童的情意侧面和行为侧面,注重儿童的认知侧面。
第二、“活动主义”的方向。旨在落实儿童的行为侧面(活动,体验)和情意侧面(爱好、积极性)的教育目标的课程编制。
第三、“现实的课程学习”的方向。主张编制综合课程:一方面抱有现实课题的综合学习志向;另一方面又将社会科解体成“地理”、“历史科”——所谓两条腿走路的构想。
第四、“合科指导”的方向。同其他要素结合起来。
★《关于小学低年级学科构成的模式》(审议总结)(1986.7)指出:生活科是通过具体的活动和体验,使之关心自己和周围的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思考自我和自身的生活。
★ 关于《生活科》:
第一,历来的《社会科》、《理科》是间接地培养“自主之基础”,目的终究是在联系儿童自身的主观要素中,学习自然和社会的。
第二,历来的《社会科》、《理科》,通过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学习,教师急于形成相应的概念和原理。因此教材的引进,构成乃至教学方法都紧紧围绕着形成概念与原理。《生活科》也设定应当实现的目标,但其目标更灵活、幅度更大。它没有封闭的性质。其方向是“活动、体验、关心、思考、实践”。
第三,《生活科》不是将身边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分割开来,而是尽量一体地抓住它们,自己也置身于其中进行活动。
★ 合科课程有利于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形成自学态度;可以超越学科,培养基本能力和创造能力、自主性;可以有效地保障各门学科目标的实现及学业的成功感。
【感悟】《生活科》的开展主要是以生活为圆心,以学生的发展规律为半径,开展生活科的教学大圆,通过学生在不断地学习,经历,通过自主学习、发现学习、与实践联系,与自然联系,与环境联系的过程中,不断延长半径,获取更多的知识,拓展生活科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