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生命主要有两个维度:自恋展开的维度和关系构建的维度。能力只是自恋的展开,而如果太缺乏关系这个维度,生命仍然会有苍凉感,甚至是致命的孤独感。
实际上,无论是能力的形成,还是爱的获得,都需要不断破除自恋。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发起自恋而最终又放下自恋的过程。
自恋与依恋
当我对你的渴望,得到了你的积极回应,那这份动力就在我和你之间建立了一份链接,我就会表达对你的依恋。
所谓依恋,就是一个人的情感,能够向情感对象打开。意味着我能够向你表达出我的动力,也意味着愿意放下自恋而低头。
依恋的类型,可以分为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紊乱型
依恋的对立面是自恋,就是当得不到你的积极回应时,感觉到外部世界是充满敌意的,是“它”的世界,那“我”就会倾向于控制一切,并陷入自恋,还会想切断与“它”的链接,选择封闭,把心关起来这是自我保护;
可以说,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敌意的感知,与我们自己内心藏着的敌意,程度上很可能是一致的
总之,在“我”不能控制的边界之外,遇到善意的“你”,依恋就可以发生了,假如遇到的是敌意的“它”,就会选择停留在自恋中。
学会了依恋的人,他会拥抱真实世界;而一直停留在自恋中的人,容易呆在自己的世界中,并认为自己的世界才是精神的归宿。
自恋和依恋还会带来身心分离和身心合一。当我们想切断和外部世界的联系时,会切断头脑和身体的联系;而当我们愿意和外部世界保持链接时,也会保持头脑和身体的天然链接。
晕车、晕船、晕机,都是和控制感与失控感有关,背后也有自恋和依恋的深刻隐喻。晕,就是失控感。
控制都是为了对抗失控,而失控的原始体验,是情感依恋的失败,如果能说出这份失败体验,会很有帮助;
依赖,讲的是自己能做好的事自己不做,希望别人帮自己解决。
依恋,讲的是情感上对另一个人的敞开和链接。
健康就是自信与热情,自信是能量能滋养自体,而热情是能量能滋养客体。
爱与恨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链接有三种:我爱你,我恨你,我想了解你。
和它们相反的则是“负爱、负恨和负知识”。也就是憋着不去爱恨
知识都是从经验而来,每个人要“用自己的心和灵魂思考并行动”。
如果知识在关系中是为了凸显自恋,而妨碍破坏了依恋,那么这时的知识就叫做负知识。
真实地活着,是拿自己的血肉之躯和其他真实的存在,特别是人,去碰撞,去接触,去感知,去爱恨;
相反,则是抽象地活着,是躲开了肉身,为了防止产生真实的疼痛,让自己躲在头脑的世界里。
控制着自己不去爱,就叫做负爱。
负恨的逻辑也是一样的。我恨你,可我软弱,可我惧怕,甚至对恨都没有觉知,因此没在关系中表达恨,但恨实际上是强烈存在着,它只是被憋住了。
最好的活法,就是去爱、去恨,乃至快意恩仇。如果爱也迟疑,恨也迟疑,总是在纠结中,一个人就会活得非常憋屈难受。
形成了依恋的人有真实的妈妈,而没有形成依恋还陷在自恋中的人,在相当程度上,头脑是他的妈妈,是通过充分发展自己的头脑来面对孤独带来的恐怖。
当我们过度使用头脑时,会有双重好处:一是因为可以认识和分析外界刺激,所以掌控感增加了;二是因为在相当程度上切断了和身体与情绪的链接,所以内在痛苦减轻了。
当我们的自体中包含着身体,甚至是以身体感受和情绪为核心时,自体就会敏感而反应迅速;当我们的自体中主要就是头脑时,会导致迟钝以及追求所谓纯净。
肉身会有疼痛,也会有欢乐。肉身和真实世界的丰富接触中,一个睡着的人会醒来,一个醒着的人会活得更丰盛。当沉浸在头脑的抽象世界中时,这些就都不会有。
当父母能够帮助孩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时,这被称为“心智化”,这就是爱。
对人性的容纳、看见,让情感恢复并增强连接的做法,就是爱。
而恨就是因为容纳、看见、连接失败而导致的。
“恨”会指向三个东西:恨你,也就是客体;恨我,即自体;恨关系,于是想去切断连接。
生命力本来只有一种,而当在关系中被看见时,就会变成爱;而当没有被看见时,就会变成恨。
攻击性明显被压抑、很难表达恨意的人,一方面害怕破坏了自己好的的自恋,一方面也会担心自己的恨意毁了世界,或是恐惧被更强大的力量毁灭,因此会收敛起自己恨意的表达,不敢再伸展攻击性,因而失去了活力,我们应该去学习用语言在情绪层面,合理表达恨意。
如果有爱,就真实去爱;如果有恨,就真实去恨。实际上,真爱也只能发生在两个真实的人的互动之间。
当我们有恨意却不承认时,那会导致一个可怕的事情:我们以为在表达爱,但其实是为了隐藏恨。把恨说成是爱,把自己的一切攻击甚至毁灭行为都说成是出于好意。真诚一点,把恨意当做恨意就好。
我们的心和关系本身,就是一个大容器,在容纳着这一切,不仅爱可以在其中流动,恨也一样可以。
当恨意等破坏性情绪产生时,就让它们在情绪层面表达,并学会用语言去沟通,而不要真变成伤害性行为,否则就是让恨意“见诸行动”。
恨意一旦从情绪变成伤害性行为,对关系就会构成切实的伤害,严重时可能会破裂;同样,我们也没必要一再去承受别人过分的伤害行为。
不要害怕去表达恨意,成年人之间谁也不容易摧毁谁,而当别人感知到你是一个 “ 不好惹 ” 的人,你反而容易得到尊重,也容易收获好的关系。
恨意和抱怨也有区别,恨意是“我恨你”,而抱怨是“你伤害了我,你错了”。恨意是直接表达攻击性,这时自己很容易丧失道德优势,而抱怨是非要说对方错了,所以在攻击对方时还试图占据道德高地。
最难面对的平实之事,是自体的虚弱,和关系中的恨;最难活出的平实之物,是自体的坚韧,和关系中的爱。
人们容易接受身体的虚弱,难以接受心灵的虚弱。因为我们把身体视为了 “我”之外的东西,而心灵就是“我”,“我”是虚弱差劲的,会有羞耻感。
我们得学习尊重自己的虚弱,谁都有承受极限。自体的虚弱感会带来恐惧和羞耻,我们不愿意承认与面对,于是选择了硬撑,直到身体和外在现实崩溃。
当不能直面自体的虚弱时,不仅可能会制造出非常复杂的心灵世界,还会有自我欺骗,会把“我不好”这个信息投射到外部世界,变成“你不好”。一个心灵虚弱的人向心灵强大的人找依靠,是从自恋走向依恋的开始。和自体虚弱相对应的是自体坚韧,所谓坚韧就是不管强弱的感觉如何侵袭自己,都认为“我能行”。
自体的强大与虚弱是一个维度,维度顶端是全能自恋,并伴随着毁灭欲;维度底端是彻底无助感;中间部分,是等级不同的自体强弱感。
如果恨占了主导,自体的强大与虚弱就非常重要。爱占主导的关系,自体的强大与虚弱就不那么重要,孤独失连的恨意可以因为被容纳、被看见并建立连接而转化成爱意。
在现实中表达恨意,同时不把恨意变成破坏行为,不断锤炼战斗力,从而掌握力量,最终导向保护、伸展自己,并促进关系中的连接。
我们怎么看待别人,其实都是把自己的内在投射到了别人身上。特别是我们会把自己的“坏”投射给别人。一旦明白这一点,就可以转化自己的心念。
当能直面自己心中汹涌的恨意时,这些恨意就逐渐被照亮了;当能直面自体的虚弱时,会更有勇气和力量去面对复杂的现实世界。生命力因此增强,像水流一样在自己身体上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