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从怀孕开始。
“如果你不把孩子当“人”看待,而是把他们当成“事情”来处理,不去了解他们,你会发现孩子十几岁或成年后,你想给他们交谈时,他们却不太想理你”。
案例:泰伊和她的母亲是“相敬如冰”,只能礼貌性的交谈,无法再更一步。泰伊从她怀她女儿的时候开始常想如何培养母女关系,她不想她的女儿跟自己也像是和她母女一样相处。她用“真诚”去回报女儿的真诚。她不单是接纳她的微笑,也努力接纳自己的情绪。
你是哪类家长?
管控型和引导型。
管控型的家长认为,每天同一时间发生同样的事情,可以让孩子有安全感,喜欢秩序与架构,觉得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比较安心踏实的人,会倾向于做管控型的家长。
引导型,也相信可预测性对孩子很重要,但他们重视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常规,而是给孩子可预测的反应,知道他们发出的信号会得到回应,他们的需求通常会获得满足,这个理论的原则是婴儿知道自己的世界是安全的,这让他感到安全。
大家讨论:孕育孩子的感觉。
A老师说:我怀孕的时候我完全没有准备要生孩子,什么都没有准备,当满月以后,我出去一圈,回来看见床上多个人,这咋回事呀?无论如何?我都接受不了,所以我大女儿现在我想起来有很多很多对不起她的地方,如果从新生长一次我绝对不会。他的成长跟我的成长就不成比例,比如说女儿需要三,我给的是二或者是一,甚至是零,没有做好做母亲的准备。给了什么?除了排斥、不满意、粗暴什么也没给孩子。
当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就好多了,我有早做母亲的准备了,有耐心和爱心,能够发现孩子可爱的地方,你只有先调整好自己,你才会很好的去对待孩子。
到老三老四的时候就越来越好了,做母亲要做好准备是多么重要。
最小的孩子的时候,他的事情我都可以接受、包容,自己的心态调整到我就是一个母亲,(母亲的角色)孩子就是孩子。
做母亲自己要先成熟,有个做母亲的心态去要孩子,不能为了别人而要孩子,对孩子太不公平了。
傅老师总结:没有准备,看到宝宝那一刻,好像自己还是个孩子里,再孕育一个孩子,突然发现小孩子和大孩子在一起时就茫然了。
B老师:管控型以自己为中心,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感觉,好像比较理性,有一个规矩我照着规矩来,理性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管控型的人,引导型感性的妈妈,特别善于观察孩子的感受。
爱,接受的爱多时候,你身体就发散着爱的味道,孩子是成就家长的。(包子味)
C老师:管控型。把孩子当成人管控有过从前的经历,不论是心理还是物质,都准备的很充分,例如在人多的时候就会用双手护着自己的肚子,生怕被碰到孩子伤害到孩子。
养育过程中用的有错误的教育方式,(学习了才有这种觉察)对孩子小时候管控太多,孩子是成就父母来的。
我:我要孩子是做好充分的准备 了,不论是心里还是生理还是时间都做好了充分的规划。盼望着见到孩子,想着孩子在云朵上选妈妈,终于选到我做她的妈妈了,我孕育的孩子是最好的最健康的,见到孩子是喜欢的。想到我生完孩子在医院时候,因为奶水还没有下来,孩子饿了,老公一个胳膊抱着孩子,用嘴咬着小被子一个角,(用被子挡住孩子的头,怕孩子冷)一个手拿着小勺子喂孩子的情景,感觉好像是昨天。一晃二十二年了。
依附理论:
当婴儿是什么感觉?
安全型的依附关系
不安全/矛盾型的依附关系
逃避型的依附关系
排斥型的依附关系
强迫性的哭喊
五大天性:爱人的能力、(首先爱自己)与人链接的能力、价值感、独立自主的能力、安全感。
作业练习
为人父母隐藏的想法:
意向引导,她会要求你在脑海中去想象一个场景,它的原理是要你真正的探索那个场景,以找出你隐藏的内心深处发生了什么?给三个房间的门。一个是接待室,接待室有两扇门,分别通往第二个房间和第三个房间,把这座有三个房间的房子想象成“你身为父母”的隐喻。
这个是自己在家做冥想,慢慢探索自己的内心,去感受每一个门给你带来什么。切记,我们都需要一位肯包容的人,来聆听我们讲述接待室以外的两个房间,那个人可以听我们分享喜悦,也可以接纳我们为人父母所带来的不确定感。
期待下周的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