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教案上课,不同班级、不同环节会出现意料不到的状况,有些是我们之前预设不足,有些是班级能力差异导致,这都需要我们在执教时,牢牢关注几乎每一个学生的反应,重视教学环节学生们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这才可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周五逸宁执教学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这周执教欣赏曲《赛马》,都存在一些共同问题。
一、对课堂的把控,即对学生注意力的把控。
一堂课能顺利上下来,达成教学目标,教师执教时环环相扣,没有多余的“枝枝丫丫”的事儿,这是相当理想的课堂,这就意味着课堂上全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能够紧随老师的步骤来,能收能放。然而,这样的课一般出现在公开课上,所有孩子都意识到这节课不一样,有众多老师的眼睛盯着,是代表班级代表学校在上课,自然比较能约束自己。
日常的课,出现三心二意走神的学生,出现一点就燃,就一个活动兴奋得停不下来,不再跟上教学节奏的,或者和身边同学闹别扭发脾气的,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还不少。这时候,如果老师能够及时关注并处理,让所有人注意力回到学习上来,那么教学目标的达成依然没问题。
因此,课堂的把控,就是对学生注意力的把控。这就要求老师每说一句话,注视着所有人;每听学生唱一句,注视着所有人;每组织一项活动,注视所有人。要将所有学生的表现尽收眼底。一旦发现有分心的,有闹腾的,及时采取措施,或温和提醒,或暗示,或直接点名批评,或马上调整手段,换一个学生更乐于接受,更有利于体验的方式来学习音乐。
总之,学生的注意力,几乎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力,必须是课堂上老师时刻关注的。
二、重视课堂生成,运用生成资源就是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学习的发生,既是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更是从出错到正确。音乐是听觉艺术,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双特别灵敏的耳朵,及时发现学生发声(唱、奏)出现的问题,及时纠错。
学生唱“3”为了达成和声效果,唱好自己声部的音,有人唱得特别使劲,音色不好听——及时提醒,对比演唱,轻松咬字,声音优美,二部和谐。
发声练习,气口不一致——及时指出声音不优美的原因,对比唱,用耳朵积累连贯歌声的经验,唱出连贯的歌声。
箭射到靶上,咻得一下飞出去,然后没声音了——“拿来”学生的想象力,马上问:后面没声音了,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休止符)
紧密的节奏是因为出现了十六分音符——这个课外学音乐的学生,知识掌握多,教师可以直接拿来“用”,提示学生新音符的认识,以此激励优秀学生。
为了加速会甩鞭——你会选择什么地方加上甩鞭的动作,提问引导学生关注力度的变化,强的地方用甩鞭动作,加深体验。
学生用左手模拟拉弓——看到学生出错,马上暂停,重新细节指导,左手按弦,右手持弓。由细节掌握熟知民族乐器的常识。
老师刚才的动作像是一个二分音符长长声音的动作——我们对音乐的理解是从动作上还是从声音上面发现的?启发学生关注音乐主体。
课堂生成资源,有些是学生“妙手偶得”,拿来用,立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师生互动、学生与作品的互动锦上添花。有些则是学生犯了错,这些错误资源也是极好的教育资源。
三、既要给学生课堂底线要求的意识,也要使其充分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欣赏与关爱。
逸宁坦言,试教时学生的纪律问题大,孩子们过分活跃,有些甚至很“皮”,不得不停下来课来。可是,批评、提醒似乎效果不佳。
首先,学生违纪现象多,较为严重,除了口头个人评价外,还要结合班级荣誉来评价。意在让每个人清楚,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与班级荣誉息息相关,黑板上的班级评价制度一定要利用起来。
人天生是上进的,人有被认可的需求。一旦个人违纪影响班级荣誉,这份压力会对个体产生影响。不要看有些孩子表现得无所谓,其实谁都在意同学们对自己的看法。面临同学们因他违纪被扣分的不满,他会做出调整。尤其低段的孩子,行为调整会比较快。
其次,我们对违纪行为及早干预,不断提醒,就是亮出我们对他们课堂行为习惯的底线要求。如果,有时严格,有时“放水”,学生对课堂行为标准模糊,不易于好习惯的养成。
再次,及时肯定或批评,需要老师时刻“火眼金睛”,关注学生的注意力,尽早发现走神的学生,用各种办法提醒他们集中注意力。尽早提醒,课堂不会乱。
同时,很重要的一点,要放大违纪孩子表现好的闪光点,还是那一句,“人有被认可的需求”。当学生微小的进步被看到,被肯定,会激发他们继续保持下去。对孩子由衷地肯定,是教育最见效的方法。
因此,贯穿整堂课,教师的注意力要始终放在学生身上。无论是知识技能的学习方面,还是学习注意力、兴趣的保持。
学生感受到我们的注意力在他们身上,就是通过评价。教学评一体化的新课改要求下,更要重视评价的及时与多元化,且以正向评价为主。有口头、班级奖励、个人奖励奖卡、印章,有创造个人表现的机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