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看《皮囊》,蔡崇达的书。
以我这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性子,不知道能不能坚持看下去,《白夜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看了一半便把它丢在了角落,也不想去计算它内心的阴影面积了,或许哪天我心情好还是会继续宠它的。
但是还是得请大家原谅我这种对书籍的大不敬啊。
回到我想说的正题上来。
《皮囊》,很早之前我就听说过这个名字,一直想买但是又舍不得口袋里的那点银两,现在我看的不过也仅是电子版的,每天规定的阅读量,读完之后还意犹未尽,发现这种阅读模式还是很不错的。
两天时间读的不多,仅仅只是看了它的导读部分以及一二两章。
不过说到导读,以前我是极其不屑看这种东西的,啰嗦而又费时,总感觉是多此一举,但是这样细看下来,导读的存在还是有它存在的意义的:
它诠释了何为“皮囊”,但其重点在于“留有余地”,勾起了你的好奇因子便就此作罢,不得不说这样的留白是及其有效的,起码让我有了阅读的欲望并且希望继续探索“皮囊”到底是怎样一个存在;
“或许,皮囊的冷酷法则就是,它从不许诺什么,它不相信奇迹,不相信心。
是啊。皮囊有心。
不管这具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
这颗心很多时候是睡去了,有时醒来。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皮囊》是认心、认人的书。”
写这么一本书,是伤心的。
除非死心,除非让心睡去。怀着死掉的、睡着不起的心,皮囊就仅仅是皮囊。
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但一颗活着、醒着、亮着的心无法拒绝皮囊,皮囊标志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过,也许就因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唤着人的挣扎、愤怒、斗争、意志、欲望和梦想。
原谅我这么可耻的把这些文字原封不动的粘贴下来,我只觉得我的语言功底是无法传达出皮囊真正内涵所在的;
我不了解蔡崇达,他的书更是第一次接触,但他笔下每一具皮囊里包裹着的心,每一颗心里住着的灵魂却有着引人深思的能力:
阿太——
“阿太不是个文化人,但是个神婆,讲话偶尔文绉绉。”
母亲——
“建房子不仅是为了实现父亲的心愿,也是母亲的生活宣言。”
阿太说:
“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是真的啊,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
“黑狗达不准哭。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
阿太注重的是她的灵魂,肉体于她仅仅只是皮囊,可是肉体总是能够困住她的灵魂,皮囊只是一个包袱:
当92岁的阿太因修补屋顶的窟窿摔下无法动弹时,她哭着喊:“我的乖曾孙,阿太动不了啦,阿太被困住了。”
这时的阿太是脆弱的,那种让人心生怜悯的脆弱,可是在阿太切下自己的一根手指时她表现的却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她只是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我很敬佩阿太,敬她对皮囊的认识,敬她对灵魂自由的执着!
可是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灵魂真能脱离肉体而存在,我是无法想象的。
在我看来,肉体是作为凡胎俗子的我们生存必不可少的一大“利器”;
我们不是神明,纵使是神明也会追求一个皮囊来作为灵魂的栖居地;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会用肉体”!
“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
看到这一句,我不禁想起了孟子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不知道这样的解释是不是阿太想要告诉我们的。
至于母亲,我不是非常能理解大家口中的那些爱情,但是书友们在群里的讨论又让我获益匪浅,看了大家的想法,我又忍不住把第二章节《母亲的房子》在看了一遍。
下面我把群里大家的部分讨论截取了出来:
我不知道母亲这样一种做法是否正确,或许在爱情里本就没有对错,因为是父亲,为了父亲母亲一意孤行,或许这个在大家看来固执且不可理喻的母亲真的只是一个嫁给了爱情的女人罢了……
很喜欢这一位书友的评论:
很多事情我们只能够在书中感悟,无论是亲情也好爱情也罢,但当我们真正的处于那一境况时,或许我们也只会是一个陷入迷谷里当局者罢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定理!
每个年代有每个年代的故事;
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风景;
时光里的缩影永远是值得我们去品味,去领悟的;
期待《皮囊》以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