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底应该去纠正自己去适应外部环境,获得增长,还是应该做自己所爱,由内而外,吸引同频地资源从而获得增长?
比如一个人爱好写作,输出,讲课,他每天写文章,写自己的收获和感悟、反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反思越来越深入,认知不断加深,写作也倒逼了自己阅读大量的书籍。
大量的阅读、写作使他在某一个方面越来越精通,成为了一个细分领域的专家。
成为专家之后,就可以通过传授经验、教会别人,咨询、培训、出书,也就完成了个体的增长。
这种属于由内而外(Inside Out),即找到自己所爱,然后长期持续投入,日日不断。
而另一种路径呢,就是类似于生财圈子里分享的各类赚钱的贴子,抓住一波市场的红利机会,快速的赚到钱。
如:
小红书:一周涨粉6000+变现3W的复盘
加入生财3年在北京买房交首付,自媒体人怎样第实现收入指数级增长?
小红书资料号新玩法,深度运营月入5W+
AI绘画3个月变现50W的链路拆解
等等类似这样的,利用一个机会窗口,快速的投入跟进,在入场的人还不多的情况下快速拿到赚钱的结果。
这种属于由外而内(Fit),看到什么样的机会是赚钱的,能实操的就去做。
他说从在商业世界,也存在两种不同的公司,一种叫做效率型,一种叫做体验型。
比如属于效率型的就有:
美团、滴滴等公司,前期都是通过大量的补贴快速占领市场,形成领先的格局,再来慢慢服务、获得赢利。
而属于体验型的效就:
泡泡玛特、B站等,他们有自己的理念,就是使当前的用户更爱他们,而不是一味追求更多的用户,更多的增长。
B站的创始人陈睿,在猎豹移动即将上市前,放弃了即将获得的大额财务收益,就迫不急待的去做B站。
他说他在意的不是有多少用户来用他的产品,而是在意有没有人为他的产品鼓掌,即便只有一个用户为他鼓掌,他也会觉得这个产品没有白做。
他说:“我等不及了,如果不去做这件事情,将来一定会后悔。”
这才有了后来的B站。
对于个体也是一样,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件事情,做出来的选择可能是不同的,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原动力不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初心、自驱力。
你最在意什么,往往决定你是什么人,会做什么事情。
如果你做的事情不是你在意的,或者是有些违背自己意愿的,那一定是很别扭,做不久的。
就如今年5月份的时候,我看到生财的很多人,通过视频号带货赚了很多钱。
确实是很多钱,一个月入几万,十几万的那种,当然这些是少数。
当时就很心动,就跟着生财的操作贴做,后来又参加视频号小航海。
虽然后面也做了两个月,也赚了一些钱,但是我却没能做下去。
为什么没有做下去呢,因为它违背了自己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