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不断变化的,有时会产生很多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数据。因此,老师要做的就是不断培养自己对数据的感知能力,以期能根据数据做出精准的教学决策,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在反馈器作答部分,如果老师需要知道的是每一小组的作答情况,那老师就会选择柱状图。如果老师想要引发全班思考,就可以使用全班挑人或小组挑人的教学策略,甚至让学生二次作答、三次作答,从柱状图的数据对比中看到学生的思考路径。再根据学生作答数据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我想如何正确辅以对话和思考是我需要不断学习,学会抓住课程问题的重点,通过层层深入,探究问题的根源,充分调动并引导学生发展广泛的对话关系,鼓励学生说清楚自己的想法,我想这才是高效的对话。
非常赞同陈蕾老师说的: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开始的第1步都是让学生完成独立思考,没有经过个别思考而直接开启小组活动,独立思考的主动性就会逐渐萎缩。而在最后的分享环节,教师应该采用随机挑人的方式来分享或检测讨论结果,这样才会让每位学生都高度卷入小组活动中。这样“拼图法”才能成为一种非常有趣且有意义的方式。
在发现式教学法里,学生在失衡中重新调适再重回平衡,老师讲述得少了,学生对话得多了,探究的多了,这样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掌握得更加牢固,也有利于后面知识点的学习迁移。
其实在实际教学中,还是有许多困惑亟待解决和实践。怎样让学生合理的分配在小组合作中的任务,学生的性格、经历、知识等因素都会让学生去扮演不同的社会分工角色,那在小组中,谁担任主持,谁来记录,谁来操作,谁或者只能呆呆的听着看着。这对任课老师是一个很大的工作量,而且每一个任课老师对学生小组活动的要求也是各自不同的。我想,针对这些问题是不是有一个统一合理的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