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又到了出去浪的时节。今天和朋友去一家新开的餐厅,到了才发现:同一个位置,我们曾来过。
餐厅的招牌已经换了,只是在某些角落,仍能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
第一次去,是因为关注的美食公众号,卖命的吆喝:厨艺精湛,宇宙第一店,明星最爱吃它的...阅读量10W+。
出于好奇,便去看了看。大批留着口水客户蜂拥而至,邻座传来此起彼伏的咔嚓声,门外还有排排坐的等候者。
定价中等,菜色尙口。既无新意,也没有太多让人流连的特色。后来偶尔路过,也曾去吃过两次,只是客人再没有第一次那样多。大多数的我们,不过是图个新鲜,来凑个热闹,回头客很少。就像是过年看烟花,放完了,人也就散了。
我人懒散,没有翻开美食公众号查看,但路过看到的,许多金主都不见了。这已经记不清,是我第几次吃倒一家餐厅了( ̄□ ̄;)。
眼见他做广告,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走他乡。
民以食为天,尤其是如今的80后,不爱做饭,日日外食是家常便饭。每到有人不知做什么生意,张口便说:“我想开一个餐厅。”可为什么很多甚至做不过一年?
首先,开餐馆非常重要的一点:选址!
位置便利,人流量大,只要菜色得当,在前些年,租金占比有限的情景下,利润还是客观的。
尤其是12年开始,百度外卖、饿了么等外送平台的兴起,即便位置偏僻,只要定价低,常搞活动,薄利多销还是没有问题。位置好的,既可以卖堂食、外卖,还有平台补贴。但从16年下半年开始,开餐厅已经成了高危行业!
在大肆“烧钱”模式之后,各大外卖平台因急于走出亏损,开始向商家收取费用。平台从补贴免佣金,到收取20%佣金;配送费用由商家收取,到给外卖平台。
外卖成了走量却不大赚钱的生意,门店为了维持利润,线上线下差价超过30%不再少数,外卖开始不那么实惠了。此外,随着房价的上涨,店租水涨船高。
僧多粥少
在上海,有多少美食公众号?他们能不重样的推荐新店,数百个大大小小的商场、写字楼,永远不用担心你租不到店面。
每一家新店的开张,争宠着又拉走几桌客人;粥就那么一锅,化缘的和尚却不断涌入,赚的钱越来越稀薄。
计划书
先算一算开餐厅需要哪些成本:
1、店租+店铺装修费
2、锅碗瓢盆+桌椅
3、营业执照+卫生许可
4、员工薪酬
5、柴米油盐酱醋茶+荤素菜
6、水电煤气+税费
根据以上6点,
按1年或3年回本,算一算每日营业保本额度;
比如总成本200万,则每天5500元收入刚刚保本;结合预期收益100万,每天需入账8300。
从而倒推每天需卖多少盘菜,每盘利润定价如何,利润如何,人均消费多少?
量力而行
现如今餐饮品牌生存周期越来越短,在开餐厅,还是简装为宜。面积不要过大,对回本周期要有明确的时间计划,比如一年,如果一年做的不好,趁早收手,不要越铺越大,最后把自己都搭进去。
比如有个小老板,“我想开家餐厅”。经过上海外滩,一看风景极好,便开了家西餐厅,装修极尽奢华。面积200来平,午晚人均300-500元,生意极其冷清。
因菜色一般,且不做外卖和宣传;附近又多是上班族,即便有游客,也多是晚饭后散步路过。至今未能收回成本,每月还要倒贴不少,只是为了面子的强撑着。
从未开过的人,哪里知道餐饮是件极其辛苦的活。开餐厅,不过是因为这并不是一个门槛很高的行业,有个店铺、招个厨子,似乎便可以开张了。自家的厨房,煮一顿年夜饭,也犹如打仗,更何况每日接待成百上千的客人?既要讲究卫生,又要起早购买新鲜的食材,还要让客户吃的餍足。
上来什么功课都不做,只知道砸钱,即便是招来一大波的客户,若不能长久,终将面临曲终人散的窘境。
我办公所在的区域,虽然在地铁口,办公楼也层层叠叠。就不能有一家做成老干妈吗?
真正存活下来的,也不过3、4家;大多是定价适中、套餐式、定制化,基本上点完单,便端到面前了。这既有助于客户体验、加快了翻台率、时不时再推出新套餐,来点新鲜感。一样的位置,那些玩情怀的、定价高的、速度慢的,都不见了。
新餐厅多如牛毛,除了靠朋友圈打打广告,便是找些当地的新媒体、美食号搞搞活动。以期望带来第一批客户,慢慢形成口碑,拥有忠实的粉丝。然而这些媒体的粉丝,总是一窝蜂去新店尝个鲜,然后便各回各家,回头客?几乎没有!
目前做的比较好的,大概是我家附件卖生蚝烧烤的;首次购买加微信打五折,此后每晚夜深人静时,便会在朋友圈,看到那烤的滋滋生烟的生蚝,香味似乎隔着屏幕传了过来,勾起我的食欲。
下次去可别关门了,饿了走不动啊!
我是财娘子
说不完的古今风云,道不尽的金银韵事
与我一起打开财富的大门,潇洒任性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