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晚上在食堂吃馒头,最右边窗口卖的小白馒头,松松软软又有韧性,一口咬下去,切口的地方会在几秒钟之内从皱巴巴的样子一点点地自己又舒展开。
我觉着特别好玩儿,这种被外力欺压又自我缓慢恢复的状态,特别像我们每个人此刻平凡的生活。大有感触于是回到宿舍又看了一遍《李米的猜想》。
李米的男朋友失踪了,一走就是四年,联系不到他,可是不停地会有信寄过来,地址也一直在变,很奇怪。李米也不搬家,就在原地等,开出租车,把这个失踪的混蛋男朋友的照片给每个乘客看问他们认不认识,一找就是四年。
不是鸿篇巨制或者优雅清新的电影,现实的粗俗无奈和残酷一帧帧在你眼前跳动。
电影里的每个角色都带着一股来自底层的糙劲儿。
暴躁的时候能够一头就撞上墙壁的方文、情急之下直接扑向出租车的李米和稍有不满就对同伴挥拳相向的裘火贵,江湖气满满的样子,仿佛生来就是为了反抗这不如意的世界。
的确,电影里有很多的不如意,都和“期望”相关。邓超饰演的方文期望在外闯荡几年后能成为李米爸妈喜欢的那种人;王宝强饰演的裘水天期望挣到1万块钱找到小香; 裘火贵期望回家;菲菲期望有人依靠。然而期望与现实从来就是两码事,喜欢的一个姑娘评价这部电影说“现实扑面而来的感觉,就像碎玻璃渣溅到脸上,血淋淋地疼。”
可是细看,所有人又都有一颗极敏感和温情的心。
裘火贵作为绑架者可以恶狠狠地拿刀驾着李米,也可以在后座说着“谁愿意做这种事情啊?我拿不到三万他们就不让我回家,我都三年没回家了”,哭得一脸委屈;李米和因为毒品被捕的裘水天在警察局问询室一碰面,一个说“你骗我,说好了不报警的",一个说"我没骗你,我是在加油站报的,你放我之前报的”,语气完全就像两个小朋友闹矛盾那样天真。
周迅饰演的李米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只要涉及方文,她可以随时生猛得像一只老虎也可以随时软弱地缩回洞里。
李米被绑架的时候发现贴满方文照片的杂志丢了,立马就冲绑架者连扯带吼“你去给我找回来去找回来!”一副找不到我肯定和你没完的架势;
方文假装不认识她,她就跟在后面一封封地念收到的信,直到方文受不了了回头对李米说“是,我是你要找的那个人,可是我不喜欢你了,有别人了,能不跟着我么”,李米一下子就塌了,说“对不起,如果是我认错了,我和你说声对不起”,转身就哭着跑远了,好像多耽搁一秒就会崩溃。
方文写给李米的信里有一段特别动人:
第430天,我和以前不一样了李米,也许我已经成为你父母要的那种人,昨天在电视上看到昆明了,我突然一下子哭了,你还在等我吗李米?
大家都想做好事、成为好人,但是生活所迫,气儿总是不顺,可还是一次一次哪怕像循环一样地、生活下去,并且还保有那样真切的期望,那样执拗的纯真。
《李米的猜想》我看了两遍了,还是觉着隐隐有某种力量传递过来,我渐渐感到这种平凡的力量,就是生活本身。
二、
朴树做了3年的新专辑,遇到瓶颈期的时候去了一趟印度恒河,他说:
这个地方是混乱的,但是很多人的内心是安宁的。他们生活得很穷困很糟糕,每个家都是家徒四壁,没有家具,连窗户都没有的小房子里面,很多人家都在唱歌,这个真的是挺震撼的。
哪怕人最平常的意识最普遍的感情,都是那么美好的一样东西。你沉浸其中,认识生活的奔放与悲伤,时间久了就有一种超脱的感觉,就像冥想和打坐,重新认识自我,就会不自觉产生能量。
理性让你走向正轨,要接收和分析各种繁杂的信息,这是适应社会的过程,收集整理材料及逻辑思维的锻炼都属于这块儿;但感性才使你蓬勃,你的悲伤你的愤怒你对周边事物的感知,能够创造出不一样的东西,可以生成直接的艺术也可以为生产创造提供更击中人心的idea ,这个才叫能量。
最近看《现代主义》,德彪西、马勒、阿诺德勋伯格……他们无一不对自己深信不疑,从不管教条如何而唯独遵从内心的灵感,这种自我个性的“放大式”回归一定程度上有引领时代的作用。作为启发者大多都是过头的——过头,自由的阈限没有尽头似的外扩,正是这种无止境,才贡献了一系列现代主义音乐的伟大创新,使音乐能够最大程度地覆盖一切灵魂。
人是需要自律的,但如果过得特别没人味儿,相当程度上是损耗你的“内在能量”的,应该适当加一些世俗的欢乐,看看电影体会主题传达、一场交换立场的长谈、或者一次任由思绪天马行空的游荡都很棒。
三
在食堂吃的馒头,一口咬下去,切口的地方会在几秒钟内从皱巴巴的状态一点点地自己又舒展开,不会完整地回到初始横切面的那个样子,它的密度会改变抗压力会改变,然后它就不是躺在蒸笼里别无二致的馒头们,它是一个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馒头。
馒头很普通,但它首先能使你生存下去,再者细细嚼,还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