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方知孤独味
——记河南教师读书会“每月共读一本书”活动
文|张爱敏
导读:
假如请您直面余生,您会想什么,说什么?
卢梭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是如何袒露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孤独”方知“孤独”味。请联系实际谈谈您的理解。
写在前面的话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盛夏的余热还未散尽,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已款款而来。各位书友,晚上好!我是河南教师读书会会员张爱敏,很高兴与您相约在立秋之夜。
01
首先,我们分享第一个话题:假如请您直面余生,您会想什么,说什么?
驻足,回眸,已是奔五之际,越来越感悟到人生最好的作品就是自己,没人欣赏也要独自芬芳,对自己要随性,对他人要随缘,做自己喜欢的事,做最好的自己。
于是,一颗心越来越沉静,做起事越来越沉稳,不再纠结于得失,不再纠缠于琐事,不再纠心于过往,把每一节课当成最后一节课来呈现,把每一届学生当做最后一届来驯养,把每一间教室当做最后一间教室来经营。每年编织一个梦想,每周读一本书,每日写一篇文,分分秒秒都是现场直播,都是最好的安排,都有美丽的回响。
此时此刻,即将跨过30年教龄的门槛,我想深情而自豪地对每一位教育者说:教育是一场美丽的爱恋,需要彼此接纳,彼此成全。爱,请深爱;不爱,请走开。绝不敷衍,更不伤害。做燃灯者,一个人引燃一群人,播下善良与感恩的种子,浇灌教养与求知的根须,培植美德与幸福,一起向着明亮那方。
02卢梭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是如何袒露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1978年,在《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第十个遐想尚未完成之际,卢梭凄然离世,享年66岁。《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成为卢梭孤独生命之旅的凄美绝唱。
晚年的卢梭,通过从公民社会中退隐,选择生活在其边缘而得享至高无上的幸福,通过孤独的遐想,尽享漫步人生路的自由。
一是回眸人生,审视自身命运。
卢梭说:“我孤独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身边没有亲人朋友,没有战友伙伴,只有我自己。这些人联合起来,把我这样一个如此随和、充满深情的人无情地放逐了。他们反复提炼着对我的仇恨,寻思着哪种折磨对我这个敏感的灵魂最为残忍,并且粗暴地中断了和我的一切联系”。
然而,卢梭却深情演绎:纵使人性之恶,我依然热爱人类。他沉浸在一个人的孤独中,不再期望,不再畏惧,重新开始了严肃而真诚的自省,开始一个尽享独特而有意义的灵魂,真正学会了让心灵在厄运的熔炉中升华。
英国流行一句谚语:命运呵,总是最宠爱勇士的。在艰难的跋涉中,在孤独的漫步中,选择自我克制,在平和中度过余生而快乐。于是,余生之年,一切世俗的兴趣都已荡然无存了,只有精神世界的无限活跃。他把一切闲暇都消遣在审视自己的灵魂上,窥视自己的躯壳,穿过自己的内心,独享思想的驰骋。
二是活在当下,感悟幸福真谛。
正是对人生的回眸中,卢梭逐渐习惯于心灵的自给自足,在其自身内寻找它需要的一切给养,从而超越了尘世的烦扰,达到了对生命的新的感悟——真正的幸福感实际源于我们自身,一个真正理解和懂得幸福的人,是不会被人逼迫至真正不幸的。
于是,“我发现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最快乐的温情时光和最强烈的欣喜却不是记忆中最深刻和最常想起的……我内心所怀念的幸福是一种单纯持久的状态。其本身并不激烈,但他持续的时间愈长,他的魅力愈大,而最终达到一种无上的幸福。……我们的心灵找到足够坚实的依靠,能够自由而放松的栖息,不需要回忆过往,也不需要跨越未来;时间也不再是问题,时间流逝不问期限,没有任何断续的痕迹,没有任何其他失望或是快乐的情感,没有幸福或者痛苦,没有渴望或是害怕,只有对存在的感知,而这一种感知足够将之充实。只有这种状态持续,这时候的人就可以被称为是幸福的,是一种满足、完美和充实的幸福,不会在内心留下任何需要填补的空虚。……我摆脱了所有的喧嚣,摆脱了世俗的欲望,我的心灵常常超脱于环境之上,与天上的智者交往。”
对幸福真谛的顿悟,使晚年的卢梭不再将心力用于愤怒的还击和徒劳的辩解,这个“被人类所驱逐的人”,在贫病交加的穷途末路上开始兴致盎然地研究植物学,探索自然的奥秘,享受大自然的旖旎风光,将自己的爱心撒播给路人,在生命烛火即将熄灭的时刻体验到了无比纯净的幸福。
这就是卢梭对幸福的感悟,从而记录下“他被自然吞没进去,与宇宙溶为一体的那些日子”。
三是学无止境,拥抱永恒真理。
卢梭如是说,我做不到像梭伦那样活到老学到老,我甚至还得提防自己出现危险的争强好胜的冲动,贸然学习那些我力所不能及的东西。然而,即使我不会再获得新知识的有益启迪,也并不意味着我在道德方面无所修为。
面对铺天盖地的侮辱,卢梭坦言:年轻时,修行才华和智慧,年老时,倡导和实践真理。于是,他尝试丰富和充实灵魂,摆脱盲目受到局限的躯壳,看到不被遮蔽的真理,汲取丰富的内涵,开通那些虚伪的学者们所吹嘘的空洞知识的无能无用。
于是,卢梭开始把余生献给独一无二、有意义值得的研究上。“我不奢望去世之日强于我出生之日,但若取得了自身的进步,在死亡之时,能够比出生之时自身的进步,在死亡之时更富美德,我也是幸福的”。
总之,人生有涯而知无涯。我们将一直走在路上,修心,修身,修炼,耐心,温和,忍让,无私、公正等都将成为随着灵魂而去的无价之宝。
四是明察秋毫,正视真相谎言。
“献身于真理”,这是卢梭终生恪守的座右铭。正因如此,人到晚年,他写下了《忏悔录》,这既是一部忏悔之书,也是一部人类的自省之书。
然而“认识自己”并不是那么简单。英国作家毛姆曾经在《人生的枷锁》这样说:他真诚地错把自己的肉欲当作浪漫的恋情,错把自己的优柔寡断视为艺术家的气质,还错把自己的无所事事看成哲人的超然物外。……他在撒谎,却从不知道自己在撒谎,当别人点破他时,他却说谎言是美的。
当亲人、兄弟和朋友舍他远去;当他做的任何事情,所思所想,总是遭受到拒绝;当周遭的世俗的目光几乎把他吞没,他再也没有奢望,真正学会了用孤独和自己对话。
卢梭生前遭人唾弃,死后却受人膜拜。歌德曾如此评价“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当我们真正走进这本书,走近这个伟大的灵魂,当我们真正剖析了人性的弱点,我们发现所谓真相,其实有时候就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卢梭在《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所讲的,我们为什么要了解或知道大海深处的沙子是白色的还是红色的呢?因为两者都有,知道与不知道都无所谓。
那么,我们如何原谅不真诚的自己和撒谎的别人?
卢梭给的答案是:学会智慧,诚实、谦逊,学会不高估自己。因为从对手那边学到的一切经验,永远都不会嫌晚的。
因此,扪心自问,某些时候,自己究竟是真诚还是谎言?
五是宁静致远,守住善良本性。
最近很流行的一句话:人性最大的善良,是换位思考。人最好的教养,就是说话做事让人感觉舒服。
然而,事实又是并非如此。当我们看透谎言和虚伪,套路和陷阱,或许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向他关闭心窗,或到一个地方旅行,总可以躲开世俗的纷扰和干涉。
人之初,性本善。对于善良的赐予,如果能获得感恩的回报,那当然非常好,其实有没有回报都无所谓,如果没有获得背叛,那已经是恩赐了。
从人生的经历来看,我们轻易去信任别人,帮助别人,可人类是复杂的存在。但是,你若让我勇敢面对,不再逃避,什么样的本性才能扛住不受侵蚀呢?卢梭给出了答案:如果必须违心地去完成一件事情,不管他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我也不会去做。是的,我守住了善,也喜欢你能意识到真。无论一件事情的结果是什么,我的善意是不会折价的。
总之,这是一部揭示人性的旷世之作,卢梭对生活的爱和对道德的自我剖析,真诚而善意的吐露,闪烁着思想的光辉。
六是驻足消遣,专注兴趣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人类若能永褒好奇、兴趣与爱好,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然而,随着上学,就业,踏上婚姻殿堂,我们的注意力与关注点慢慢迁移,曾经的兴趣悄然而逝,曾经的爱好荡然无存。遗憾之余又觉得理所当然,就这样,我们与兴趣爱好渐行渐远。
卢梭栖身于小岛,越来越喜欢看书和搜集植物标本,历经卖掉到变本加厉,他发誓要收集世界上最齐全的植物标本。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然年岁已老,但是初心不改,也不会太晚。那么,如何找到并专注自己的兴趣爱好?
卢梭再一次给出了答案:我们应该强迫自己的想象力平息下来,将注意力集中到周遭的事物上,拥有有趣灵魂,成就非凡的自我。
七是坚守初心,应对人生逆境。
人生总有那么艰难的一年,也正是如此,人生才因此变得辽阔而丰富。
卢梭一生,走过甜美的爱情,也有世人不屑的眼神;有惊世的著作,也有社会不公的待遇。于是,他选择隐退,选择孤独的漫步,选择无限的遐想。他以身践行,去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选择一种宁静而孤独的漫步,所有的困难,所有的困惑,都在遐想中顿悟了解决的办法。
作家罗兰曾说:“懂得旅行乐趣的人,往往对平坦好走,容易达到的地方没有兴趣,而偏偏喜欢去找那些险峻的山,未开发的林,或没有人烟的岛。”
当最坏的已经落幕,最好的终会浮出水面。徜徉在《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中,这不仅仅是卢梭漫步独处的遐想,无不揭示其人生哲理和深刻历程,闪耀着哲学与人文的星光。
03
“孤独”方知“孤独”味。请联系实际谈谈您的理解。
“孤独”方知“孤独”味。
我是个理想主义者,我向往一种诗意栖居的教育生活,更期待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
然而,身在乡村学校,生源不佳,专业氛围不浓,这无疑注定了我的孤独,我像一只蜗牛,又如一只犟龟,孤独地行走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路上。
2006年5月17日,我正式加入了新教育实验团队,开始了近乎疯狂式的阅读,苏霍姆林斯基、佐藤学、魏书生、雷夫、王晓春、张万祥、李镇西、张文质等教育家、名师的著作、博客,先后进入我的阅读视野。特别是2007年,我加入“海拔五千新教育读书会”后,百万字的海量阅读丰厚了每一个深夜,一本本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深邃了每一颗星星,一篇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吻醒了每一个黎明……
我坚信教育是一种慢艺术,用一种闲情逸致的心情等待水暖花开,不急不躁才会绽放芬芳。遇到棘手问题,我不再发脾气,而是选择冷静思考问题的根源;遇到问题孩子,我不再讲道理,而是选择讲故事浸润心田;我再也不把目光停留在刻意感动上,而是用情用智,让事故转化成文字,书写成故事,演绎出美丽。
我开始把目光从成绩转移到成长中来,我开始审视教育的真谛:在喧嚣中寻求宁静,在繁华中找到本真,让生命的痛感在文字中栖息,让精神与尊严在文字中扎根。
就这样,默默坚持了十年。没有鲜花,没有掌声,一盏灯,一支笔,一个人的深夜,一个人的狂欢。渐渐地,我终于推开了教育的另一扇窗,我找到了摆脱教育困惑的出口,我寻觅到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向,用一支笔去表露,去内省,去描画。
自2019年起,我坚持简书日更新365天挑战,不仅改变了自己,还带着团队,影响着他人。我的教育生活因此生动,我的精神世界因此丰盈,我的整个生命也因此变得清澈澄明。
竹子用了四年的时间,仅长了三厘米,可在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的生长,仅用了六周时间就长到了15米。
成长需要扎根,人生需要储备。可是,又有多少人,没有熬过那三厘米?自律者自由,自由者幸福。
孤独方知孤独味。永远心怀谦卑,永远保持初心,永远善良真诚,永远拥有学习力,思考力,成长力,无私,无畏,无惧,一切都有美丽的回响,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