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 卷二九九 列传第一八七》有传,擅长针灸。
里人病嗽,绝食五日,众投以补剂,益甚。云曰:此寒湿积也,穴在顶,针之必晕厥,愈时始苏。命四人分牵其发,使勿倾侧,乃针,果晕厥。家人皆哭,云言笑自如,顷之,气渐苏,复加针,始出针,呕积痰斗许,病即除。
有男子病后舌吐,云兄亦知医,谓云曰:此病后近女色太早也。舌者心之苗,肾水竭,不能制心火,病在阴虚。其穴在左股太阳,是当以阳攻阴。云曰:然。如其穴针之,舌吐如故。云曰:此知泻而不知补也。补数剂,舌渐复故。
淮阳王病风三载,请于朝,召四方名医,治不效。云投以针,不三日,行步如故。
金华富家少妇,少寡,得狂疾,至裸形野立。云视曰:是谓丧心,吾针其心,心正必知耻,蔽之帐中,慰以好言,释其愧,可不发。乃令二人坚持,用凉水喷面,针之果愈。
吴江妇临产,胎不下者三日,呼号求死。云针刺其心,针出,儿应手下。主人喜,问故。曰:此抱心生也。手针痛则舒。取儿掌视之,有针痕。(参阅庞安常)
孝宗闻云名,召至京,命太医官出铜人,蔽以衣而试之,所刺无不中,乃授御医。年七十七,卒于家。子孙传其术,海内称针法者,曰归安凌氏。
李玉
《明史 卷二九九 列传第一八七》有传。
某人头痛难忍,响雷都听不到。李玉诊断说:这是虫子吃脑子。配好杀虫药末,吹入鼻中,虫子都从眼耳口鼻中爬出,病就好了。有一个人瘸着腿拄着拐杖来看病,李玉为他针灸,马上就扔掉了拐杖。南京民众都称他神针李玉。
有个人得了痿症,李玉根据医方治疗效果不大,产生了疑问。想来想去忽然明白:药有新旧,药效就有快慢;病虽在表,他却已经很严重,就不是小剂量能够治愈的了。于是煮了两锅药倒在缸内,稍凉后让病人坐在缸里,用药浇他,不一会就大汗淋漓,病立刻就好了。
李时珍(1518-1593)
《明史 卷二九九 列传第一八七》有传。
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将上之朝,时珍遽卒。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 家有其书。时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
傅青主
傅青主(征君,山)在梁羽生“七剑下天山”中是一位大侠。诚然,他有拳谱传世,是一位武林人物,确实参加过反清复明活动,又是一位书画家,但却更以医术著世,自称“书不如画,画不如医”。笔记小说中对他的高明医术有记载。
有同乡某客都中,忽患头痛,经多医无效。闻太医院某公为国手,断人生死不爽。特造请诊视。公按脉毕,命之曰:”此一月症也。可速归家料理后事,迟无及矣。”某闻,怏怏归寓,疾治任,兼程旋里。会征君入都,遇诸途。闻某归意,以疾告。曰:“太医院某公,今国手也。盍请治之?”某叹曰:“仆此归,正尊某公命也。”乃具告所言。征君马戒曰:“果而,奈何!我试为汝诊之。”按脉良久,叹曰:“某公真国手也!其言不谬。”某固知征君技不在某公之下,泫然泣曰:“诚如君所言,某果真无生望矣!然君久著和缓名,竟不能生死人而肉白骨乎?”征君又沉思久之,谓曰:“汝疾万无生理。今思得一法,愈则不任功;不愈,亦不任过。汝如法试之何如?”某大喜,求方。征君命归家遍觅健少所着旧毡笠十余枚,煎浓汤,漉成膏,旦夕服之,当有效。“万一幸甚,可速至都中谒某公,当云何也。”某谢诺而别,归家如法治之,疾过瘥。寻至都中,见征君,喜慰异常,趣往谒某公。公见某至,瞿然曰:“君犹无恙耶?”某具以征君所治之法告之,公叹曰:“傅君神医,吾不及也!吾初诊汝疾,系脑髓亏耗。按固防,惟生人脑可疗,顾万不能致,则疾亦别无法治。今傅君以健少旧毡笠多枚代之,真神医!吾不及也!若非傅君,如白骨寒矣。” 谓:“非为鄙人所语耶。然则医虽小道,攻之不精,是直以人命为儿戏也!吾尚敢业此哉?”公送某出,即乞休,闭门谢客,绝口不谈医矣。[1]
这个病案在清代当流传甚广,青城子《亦复如是》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2]。是书亦记另一例:有人病头痛数年,百药不效,闻先生名,踵门恳求。先生视之曰:不须服药,可至牛车处,候牛下粪,即将热粪厚敷头上,用布裹紧,疾走十里。如头上痒,切不可停步,俟痒止方可解下。其人如言,果痒不可止。及痒止,解下牛粪视之,有无数白虫如细线状伏粪上,其疾当即若失。盖平日头之所以痛者,虫为之也,虫出则痛止矣。对其书画功夫,亦有所记。
[1] (清) 许奉恩,里乘,齐鲁书社,济南,1988,24
[2] (清) 青城子,亦复如是,重庆出版社,重庆,2005,56
[3] http://baike.baidu.com/view/509888.htm, 傅青主(1607~1684)本名傅山,字青竹,后改字青主,阳曲(今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向阳镇西村)人,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青主,别号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啬庐、侨黄、侨松等,先世居山西大同,后徙于山西忻州,他是著名的学者,哲学、医学、儒学、佛学、诗歌、书法、绘画、金石、武术、考据等无所不通。他被认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人物。傅青主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传世之作,在当时有“医圣”之名。《清史稿 卷五零一 遗逸二》有传,然未及其医术。
叶天士
叶天士,清代苏州名医。《亦复如是》记其数事:
某富翁有一个儿子,二十多岁,忽然得了一种病,不吃东西也不说话,只是闭眼睡觉。请来医生,开出参芪等补药,吃了都无效。富翁十分担心,请叶天士诊视。天士进入房间走到病人床边,马上就出来了,说:不用切脉,我已经知道了。吩咐把病人移到外书房躺下,把一大桶放了很久的小便放在病人头边;再让人用瓢舀高高起倒进另一只空桶内。一二个来回后,病人豁然而起,呻吟着索要饮食。问原因,天士说:我一进房就闻到异香扑鼻,到了床边,香气更浓了,知道病因是香气过甚,把正气都耗散了,所以用陈小便的气味来中和。
有一对新婚夫妇,新婚第二天一早都没起来,敲门不应。破门进去,发现二人奄奄一息,像死了一样。家人忙请叶天士出诊。叶天士一进门,就说:我已经知道他们得了什么病,快取十石锯末,找一间不通风的屋子,把锯末铺在地上。让病人趴在锯末上,把门关紧。没多大功夫,小夫妻就都活过来了。问为什么要这么处置,叶答道:新房内木器都是新的,我一进房门就闻到漆气熏人。他们呼吸困难,就像要死一样,是中了漆毒。漆毒需用木气拔出,呼吸通畅,人就醒过来了。
有人求催生方,正巧院内梧桐树落下一片叶子,叶天士随手捡起告诉来者:拿去煎汤服。服后,孩子很快就生出来了。其他医生开催生药也都用梧桐叶,叶天士知道后说:那天正是立秋,叶子又恰好落下。我的药方只是根据这片落叶先得到了秋气,容易使其他东西脱落而已,梧桐叶哪里有催生作用啊!
儿媳产后交骨不合,叶天士以蛤壳煎汤与服,顿愈。药理是:盖蛤之属性皆两片相合,性本喜合不喜开,其转合之窍亦与人骨窍相类,故以类相求耳。
许家七岁的儿子患天花昏迷不醒,已奄奄一息,很多医生都说不能治了,家人请来叶天士。天士吩咐找来两只三岁的公鸡,拔掉腹下毛,用刀切开,一只裹在病儿的背部,一只贴在胸部,在用布捆紧,把病儿放在地上,说,半天就可以活过来。到了夜间,患儿忽然清醒喊痛。父母很高兴,忙去请叶天士复诊,叶说,既然已经清醒,就谁都能治了,我何必再去呢。
某藩台乍一到任眼睛就看不见了,忙派人去请叶天士。天士问来人,这位大人原来做什么?来人说,一直当京官,到地方任职是第一次。天士说,你快去回报,这么请我,我不能去,必须全副仪仗来迎。藩台听到回报很生气,左右再三相劝,勉强同意派遣仪仗迎接。到了叶家后,天士还是不去,说,必须让官太太亲自来请。嘱咐来人如实回报,怪罪下来一切由我承担。这一次藩台气得大叫起来,把左右都吓坏了。叫着叫着,眼睛突然复明了。这时,叶天士已来请罪,说:不是我故意拿架子,而是为了治您的病。目者心之使,心者神之舍,您兴奋过度导致神散,眼睛就失明了。兴奋过度伤阳,只有大怒才可抑阴伸阳。我不得已这样做,就是为了使您大怒啊!
一贵公子忽然两眼红肿,疼痛难忍,日夜喊叫,请叶天士诊治,叶说:眼病倒没有什么,会自然好。担心的是七天内你的脚心会长一个毒疮,一旦发作,就没治了。公子听到这话,又难过又害怕,再三请求叶天士拯救。叶说:现在不能吃药,先要把毒散开,如果七天之内不发作,才能考虑吃药的问题。告诉公子散毒的方法:静坐,什么也不要想,用自己的左手擦右脚心三百六十下,再以右手擦左脚心三百六十下,每天七次。七天后再看。公子这样做了七天,又把天士请来,问道:眼病果然如先生所说,已经好了,毒疮是能不能不发了呢?叶天士笑着说:先前说发毒,那是骗你的。公子富贵双全,事事如意,所恐惧的只是死。只有用死来吓唬你,你才能不想其他事情,一心只想着脚底。手擦脚心,火就往下走,眼病自然就好了。不然的话,心越烦躁眼睛就越痛,虽然天天吃灵丹妙药又有什么用呢!
一天,天士和十五岁的外甥在外闲游,看见一个女孩在某家的后花园中摘花。叶天士问外甥:这个女孩漂亮吗?外甥说:漂亮。叶说:你溜到她身后把她齐腰抱住,我把她说给你当媳妇好吗?外甥不敢。叶说:快去,一切有我,不要怕!外甥翻墙溜到她身后把她抱住,女孩吓得大叫起来。家人聚集过来抓住男孩要把他送到官府去。叶天士隔着墙说:不要了吧,这是我外甥。这家和叶天士很熟,问道:外甥调戏人家闺女,你为什么还袖手旁观?叶答道:我这是让他救你闺女呐。问:怎么说这是救呢?叶答:三天内姑娘如果不出痘,我自领着外甥来负荆请罪。如果出痘,除了我别人谁也治不了。这家人对叶天士一直都很信任,就暂时听从了他。三天后,女孩果然出痘了,医生们都认为是不治之症,只好把天士请来。天士说:我说必须我才能治嘛!吃下两副药,很快就痊愈了。又为外甥提亲,女孩家感谢他的救命之恩,这门亲事就这样定下了。后来,问他怎么知道姑娘要出痘,又是根据什么道理救治的,叶天士说:我看到她耳后和太阳穴痘纹明显,所以知道她要出痘。只是满面肝肾之色,毒一定很深。我怕她出痘时毒发不出来,故意突然惊吓。惊吓后,不等毒发,毒就离开原来的地方了。别的医生治不了,是由于他们不清楚病因,而我却知道她毒发是因为受惊,当然就可以对症下药了。
[1] 叶天士,《清史稿 卷五零二 艺术一》有传:
叶桂,字天士,江苏吴县人。先世自歙迁吴,祖时、父朝采,皆精医。桂年十四丧父,从学于父之门人,闻言即解,见出师上,遂有闻于时。切脉望色,如见五脏。治方不出成见,尝曰:剂之寒温视乎病,前人或偏寒凉,或偏温养,习者茫无定识。假兼备以幸中,借和平以藏拙。朝用一方,晚易一剂,讵有当哉?病有见证,有变证,必胸有成竹,乃可施之以方。
其治病多奇中,于疑难症,或就平日嗜好而得救法;或他医之方,略与变通服法;或竟不与药,而使居处饮食消息之;或于无病时预知其病;或预断数十年后:皆验。当时名满天下,传闻附会,往往涉于荒诞,不具录。卒,年八十。临殁,戒其子曰: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颖悟,读万卷书,而后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
桂神悟绝人,而鲜著述。世传所注本草,多心得。又《许叔微本事方释义》、《景岳发辉》。殁后,门人集医案为《临证指南》,非其自著。附《幼科心法》一卷,传为桂手定,徐大椿谓独精卓,后章楠改题《三时伏气外感篇》;又附《温证证治》一卷,传为口授门人顾景文者,楠改题曰《外感温证篇》。二书最为学者所奉习。
[2] (清) 青城子,亦复如是,重庆出版社,重庆,1999,250;188。按跋,青城子,名宋永岳,湖南慈利人,清乾隆22年生,殁于道光年间,曾任基层官员,并有行医的经历。故此书记医者事较多,对医理亦有探求,不知道他自己的医道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