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答疑时有学员问到,我很喜欢自己写点东西,也享受这个过程,但为什么我写了很多,却无人问津,没有获得外部的正向反馈,是不是我不太适合写东西?没有天赋?
当我们提到自己喜欢做什么的时候,看看是否能区分清楚,你喜欢做这件事是单纯娱乐自己,让自己开心就好;还是做的过程希望外部给你回应,给你认可,甚至希望把这件事发展成事业?如果是前者,当然就不会出现开头的那个问题,但如果是后者,则是以“价值互换”角度探讨的兴趣爱好。
这就好比,父母对孩子好的本能,是喜欢又很乐意做的事。但为什么有的孩子会不领情,而父母还依然一味自我感动,觉得很委屈。因为父母和孩子之间,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既然是和”他人“产生互动,那就需要在做喜欢事情的基础上,同步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才有可能形成关系的正循环和正反馈。
我喜欢的是梨,你却满心欢喜地载来了一车苹果。虽不忍打击你的热情和付出,但可能没办法给你很惊喜的反应和很好的“正向回馈”。这就是,我们做了喜欢,或想做的事情,却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背后的底层原因之一:你忽略了外部和他人的真正需求,只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
当你忽略了这种真需求时,你会在自己付出过程中,“凭空捏造”一些伪需求,也就是你固执地认为你就是在“为他好”,自己提供的就是对方需要的,执着于自我视角的努力。长此以往,造成了自我认知和他人需求之间的偏差,这种偏差产生了“自我感动式付出”,或在得不到回馈时的“全面自我否定”。
回到文章刚开始学员的问题,后来我去看了她在朋友圈及其他地方写的文字,发现她确实写了很多,也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和思维模式,但却不愿意看她更多的文字,因为她的文字完全陷入了“自我”,而对读者来说没有产生任何“有用的价值”,如果这个时候,她开始了自我否定,比如“是不是我不太适合写东西?没有天赋?”,其实依然还停留在“自我的视角”里给自己解读和“判刑”,除了造成自我内耗之外,这件事本身可能毫无突破和进展。
如果想要有真正的突破,不妨跳出自我视角,切换到读者的视角,他人的视角,回过头看看自己写的文字,如果你是陌生人,是否会为它们停留,会忍不住收藏,拍手叫好?如果不会,那在往后除了自己写得开心,是不是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再进步一些,提供一些对他人也有价值的文字。
作为父母也是一样,当我们在为孩子付出没有得到很好的回应和反馈,甚至还有强烈的“亲子关系冲突“时,是否有勇气停下来,代入对方(孩子)的视角,思考一下你的付出和孩子真正的需求想法有什么样的差距,我们需要做点什么调整?而不是一味”否定自己“,和”批判孩子“
想要,和“得到“之间,差了一些”理解“
和喜欢的人和事在一起,很重要;
但在过程中,“懂”比“爱”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