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份,参加完研究生初试后,虽然整个人如释重负,但每天早上六点多的时候就已经清醒,思绪活跃,想骑车穿过北区的军威苑,然后去长虹菜市场附近的面馆吃一碗热气腾腾的热干面,搭配一杯甜而不腻的豆浆,舒适自由的一天就这么开始。
菜市场的入口很多,每次我都是从东一门进入,买一些喜欢吃的菜,然后回厨房烧菜。左边是种类繁多的水果超市,货架上摆放着色泽光鲜的苹果、梨子、香蕉、哈密瓜。右边则是工具齐全的五金店,2016年夏天,卫生间的混合闸破损,顶着烈日,我骑着自行车来回跑了几趟,才在这里找了型号大小一致的混合闸。换上之后,困扰我们好几天的混合闸漏水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那时候,天气很好,本科生参加完期末考试后就陆陆续续的回家了,我亲眼见证了整间学校首先是关闭图书馆,接着关闭食堂,最后关闭宿舍楼的全过程。
在二月份的时候,在外工作的亲朋好友们陆续的回家过年。新年对于我们来说,早已经不能带来儿时般的快乐。记得小时候,每当放寒假的时候,心里就盘算着还有多少天到除夕夜。临近新年的时候,妈妈会带我去买新衣服,家里每次的年饭,叔叔伯伯们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会夸奖我学习用功上进。
那时候的快乐很简单,不掺杂一丝丝杂质。除夕夜的晚上,带上早已经准备好的烟花,和堂哥堂弟可以兴奋的玩好久。
而如今的新年,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例行的公事,那种庆贺新年亲人团聚亲近的感觉消失殆尽。
在过新年的前几天,爸妈喊了堂姐到家里吃晚饭,爸妈在家里一边忙活肉丸,一边跟堂姐谈起给她相亲的事情来。堂姐似乎不太喜欢爸爸介绍的相亲对象,虽然人不错,但也许不是她喜欢的那一款男人。
以前觉得婚姻距离我很遥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年岁也渐渐的增长。婚姻和家庭这样的字眼,也逐渐的进入我的人生中。
三月份的时候,跟考研初试那会儿一样,每天早出晚归,准备着复试的那几门课程。我每天都在图书馆中区分馆二楼的靠近西边窗口的座位那里复习,早上空气里还掺杂着冬天的寒冷气息,轻轻地呵气,面前就是一团团乳白色的雾气。
本科读书的后两年,很少来图书馆看书学习,大多半的时间都是在宿舍写稿,很多个晚上写稿改稿,然后指导几个徒弟的写作。可那时候的我,却从来没预料一个人从春到冬坐在图书馆的场景。
每天早上,我第一个来到中区分馆和自主学习中心的广场上读书,从东边的天空吐出鱼肚白到太阳探出小脑袋的这一段时光是我那会儿最快乐的时光。早上的空气清新,零零星星的几个学生到食堂吃早餐,远处的路灯还氤氲在晨雾中。
打开图书馆西边的窗户,略带清冷的空气扑面而来,本科学校的图书馆很安静,安静得有时候可以听到跃然于纸上笔尖的沙沙声。
准备复试的那些日子里,经常有两个女生坐在我的附近。看她们看的书,就知道一个是法学专业,一个是经济类的专业。法学专业的那个女生除了上课之外,其他的所有时间都在图书馆看书做题。经济类专业的女生,看书累了,会拿出手机刷刷微博,有时候看到好笑的段子也会噗呲一笑。
复试的前一天晚上,我去一街打印店把本科阶段的所有证书拿去复印了一遍,全国书法硬笔组优秀奖、湖北省高校新闻奖和校级的好新闻奖等二十多个证书,期待着这些证书可以给复试带来一丝丝的帮助,同时这也是本科阶段那些读书写字日子的见证。
对面学经济的女生看到我在整理这些文件,又是噗呲一笑,我狐疑的望着她,她示意我能不能把这些东西给她看。我递了过去,她一张张的看完我的证书,竖起了大拇指,我摆了摆手,回敬道没什么大不了,只是为了明后天的复试做准备而已。
在那一刻,我才发现本科、教学楼、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记者团这些熟悉的字眼,已经离我很远,好像从来就没出现过我的生活里。
三月末四月初,学校官网公布了研究生的录取名单,那会儿我还在床上睡觉,划着手机屏幕,在前面就看到了我的名字。充满心里的并不是喜悦,而是五味杂陈。原本属于我的东西,却迟来了这么久,兜兜转转的转了一大圈,最后还是回到了原点。
爸爸在得知录取的消息之后,表现得很淡定,只是说了一句将来的路更难走。而妈妈则开心得像个孩子,说妈妈很高兴,为你感到骄傲。这种发自内心的开心感觉,似乎很久没有过。
奶奶说祝贺我的时候,我心里特别的感激。我的奶奶,虽然是一位普通的老太太,但儿时受过良好教育的她,特别的智慧。2014年是我人生最灰暗的一年,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和意义。在那一段时光里,奶奶为我日夜祷告,期待着心爱的孙儿可以有一个更好的明天。那些和奶奶坐在门前聊天的日子里,切身体会到了做人的哲学和智慧,奶奶常挂在“船到桥头自然直”的这句话至此也在我心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奶奶带给我了第二次生命,虽然早已过了18岁的青春年华,但第二次的新生命充满着勇气、正直和向上这样的字眼。
四月,在家里休息了两个星期,就直接到了实验室提前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见到了尊敬的李新华老师,那一天,在他的办公室里,一群研究生围坐在一起听他讲有关电机的专业知识,放映的PPT上面只有一张图,但他一丝不苟的分析着,从那时起,我知道呆在这里认真的学习,绝对可以收获我想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五月,豆子哥约我去喝茶,突然发现很久都没出门喝茶聊天了。在徐东大街,三个人围坐在一起,品着茶,唠着嗑,抛开那些纷纷扰扰,客厅里飘荡着茶香,而我们的心里,也只剩下闲逸和自由。
六月份的晚上,和本科好友在中区食堂喝完饮料道别后,在旁边的桌上捡到了一串钥匙。在空间发布失物招领信息后,发现钥匙的主人公是我几年前新生群里面新生的同学。
人生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那会儿为了方便新生们入学,特别创立了一个QQ群,再到后来,新生们入学后,觉得创群的目的也已达到,便解散QQ群,可谁曾想,后来再一次遇到了这群可爱的人儿。
暑气正盛的七月,搬出了西区教工宿舍,算起来在那里生活了将近十五个月我知道离开以后,会有更多的租客在这里开始新的生活。每个房子都有一个主人,每个主人都会在房子里上演一段故事。
我对这里太熟了,早上起来翻开棉被,放到床边。然后拨开门帘,打开沙门,站在阳台上呼吸着早上新鲜的空气。九月的武昌分校特别的迷人,因为校园种植了许多桂花树,每逢九月必定丹桂飘香。
我知道从小区走到图书馆那条路上有多少棵树,也晓得每天什么时候我的葱兰花什么时候可以完全暴露在阳光下。这些都是我独有的体会,可这些都不属于我了。每一段生活的开始与结束,都伴着熟悉与陌生的交织。
八月,在忙完导师安排的任务之后,准备回家休息几天。回家之后发现老爸老妈都感冒了,后来又转化为低烧,工作完之后完全没有力气做饭打理家务,然后我按部就班的做了几天饭。看着躺在藤椅里的老爸老妈,看着灯光下逐渐老去的奶奶、外婆、伯父伯母、叔叔阿姨,我仿佛看见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从我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开始起,我就知道,将来的路会很难走,但是我却从来没想过放弃。越是难,越要顽强坚定不移的走下去。这是我的使命,也是我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
九月份的时候,本科生和研究生陆陆续续的开学,有一天早上,我如往常一样,早早的起床,跑到中区食堂买了份热干面,因为喜欢吃葱花,所以每次都会往自己的碗里多加一点。穿越中区操场赶去实验室的路上,只听见“向右看齐”、“稍息”训练的口号声,一队抬头挺胸的队伍正在训练。走近一点才发现是国旗班在进行升旗训练,在这样的早晨,看着他们为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付出努力的时候,好像回到了几年前读大一的时光。什么也不懂,却什么都想试一下。
十月份,每天和室友两个人呆在实验室最西边的房间里,进行焊接和调试电路板的工作,每当解决一个调试问题的时候,两个人开心得像个傻子。电机控制方向的确深似海,不仅要有深厚的硬件知识背景,还要具备充足的软件知识。两者相辅相成,只有学习得足够深入,才能在项目中做到游刃有余。对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我们来说,看到那密密麻麻的软件语言,有时候会觉得无从下手。
转眼进入十一月份,研一上学期的课程任务繁重,周六周日全天满课的状态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原本以为周末可以抽一天时间出来透透气的计划全部泡汤,好在随着冬天的到来,课程逐渐结束,在参加完各科考试后,总算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周末时光。之前盘算着每周要去一个好玩的地方的计划也摆上了日程。
在考研机构带的几个学生也快要迎来了考研初试,在给学生们授课的时候,重新温习了一遍电路,也切身体会到了几个学生的生活轨迹,隔着屏幕感觉得到考前的焦虑,也分明感受到另一边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纯粹的灵魂。
十二月份,陆陆续续重新逛了一遍户部巷、司门口、武汉长江大桥,也开拓了一些新的地图。有天晚上,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吃完晚饭之后,迎着柔软的晚风,从南湖大道茶山刘走到了给导师们买教师节礼物的南湖花木城。一路上,有柔和的灯光,有随风摆动的柳枝条和隔着南湖水的万家灯火。
生活有太多人们常见的事物:失望失落、寂寞孤单、愧疚和焦虑,但我知道还有人们不常见的事物:笨拙的爱意和迷人的星辰,关于生活的很多故事都绵长柔软。
2017年快要结束了,后来的愿望都是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冲锋陷阵勇于承担责任,而这一切,都源于好好生活。祝你,也祝我,能够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