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文官俑
【类别】:陶器、唐三彩 【年代】:唐代 【文物原属】: 【文物现状】:郑振铎先生捐献,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 高72cm。 文官俑头戴小冠,着宽袍大衣,外罩裲裆,脚穿如意头云履,双臂抱于胸前。釉色以褐、绿、白为主。 唐朝葬俗中,人死后多随葬各种明器,地位较高的随葬常达数百件,其中文官俑、武士俑、镇墓兽为常见明器。文官俑多长袍大袖,双手拱立,神情肃穆庄重。
名称】:唐三彩花瓣式三足盘
【类别】:陶器、唐三彩 【年代】:唐代 【文物原属】: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 高6.6cm,口径22.2cm,足距13.3cm。 盘口为九瓣花口式,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底下以三足相承。盘心刻划莲花纹饰,内外壁以黄、绿、白、褐等色釉装饰。盘底及三足内侧无釉,无釉处露灰白色胎骨。 此盘以捏塑法成型,九瓣花口厚薄均匀,形状规整。釉面采用图案装饰法,令人耳目一新。 【相关资料】: 唐三彩陶器在艺术上最成功之处,在于突破了以往单色釉的局限,而运用多种釉色装饰器物,从而取得华丽动人的效果。唐三彩釉面装饰图案主要有网状、散点、彩带等。这些图案的表现手法不一,或利用釉彩的自然流动,或用毛笔沾釉汁描绘图案,或模仿唐代丝织品中的蜡染工艺等。这件花瓣式三足盘就是以模仿唐代丝织品中的蜡染工艺为装饰特色,这是唐三彩釉面装饰中最独特的一种工艺。它在制作时以蜡封住器物上欲装饰的部位,然后通体罩釉,蜡封处便不沾釉,这样就能保留原有的白色胎体,形成形状各异的图案。
唐三彩双峰骆驼俑编辑词条
基本信息
【名称】:唐三彩双峰骆驼俑 【类别】:陶器、唐三彩 【年代】:唐代 【文物原属】: 【文物现状】:1952年郑振铎先生捐赠,现藏背景故宫博物院。 【简介】: 高87厘米。 这件唐三彩双峰骆驼俑,搭挂着兽面纹饰的驮囊,丝绸和水壶也都安放就位,它引颈张口,后肢直立,前腿略弯,仿佛刚从卧姿直身而起,仰天长嘶,准备踏上西归的征途。恍惚间,长安城里喧闹的东、西市,驿站旁酒巷里巧笑的胡姬在你身旁铺张开来,你就在大唐盛世的气氛里,去感受异域与东方的传奇。 “唐三彩”是唐代低温彩色铅釉陶的通称,始创于唐高宗时期,在唐玄宗的开元年间达到鼎盛。“三彩”里的“三”是一个虚词,因为唐三彩里可以包括黄、绿、白、褐、蓝、黑、紫等多种色彩,不过我们最常见到的三种颜色是黄、绿、白。这件骆驼俑色彩鲜艳,釉色明亮,造型精致准确,尤其是其87厘米高的尺寸,更显示了大唐气象的威武恢弘。 收藏故事1948年,现代著名学者、作家,也是古籍版本和文物收藏、鉴赏家的郑振铎先生(1898~1958年)见到此件唐三彩骆驼俑时便爱不释手,然而卖家12两黄金的要价令只有10两黄金的郑先生只能欠债购买。1952年,郑振铎先生将之捐赠故宫博物院,成为他同时捐献的655件文物的其中之一。
清光绪素三彩雕莲花梅瓶编辑词条
【名称】:清光绪素三彩雕莲花梅瓶【类别】:瓷器【年代】:清光绪年间【文物原属】:【文物现状】:【简介】:高32.5厘米。底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三行楷书伪托款。市场估价12000元人民币。
【器物名称】唐三彩加蓝人面镇墓兽【材质类别】器皿、唐三彩【制作年代】唐代【文物原属】不详【文物现状】现藏台湾历史博物馆【器型规格】高127公分器物简介这件非常罕见的唐三彩加蓝人面镇墓兽,系该馆于公元2001年所购藏,体型硕大,可谓空前。器为人面兽身;凸睛竖眉,獠牙外突,山羊胡,下巴至两耳皆生胡须;面容狰狞,头顶生尖形高角一只,附小支角,兽面两侧各生扇形大耳,双肩生翅,左右各二;胸腋有图案,缀卷草纹饰,足呈牛蹄,作蹲踞状,尾巴盘在四肢当中,背部塑四短状锯齿形脊饰,并附一利刃突出,造型独特。身施以黄、褐、绿三色釉,并加蓝彩;头部及前足未施釉,但有绘彩痕迹;台座前后有六孔便于缚扎。制作精细、表情威猛,极具震摄的雄姿,庄严可畏。相关资料镇墓兽为唐代明器陶塑中的重要类型,它放置于墓中,是驱除邪魔、保护墓主魂魄的守护者。其形象是采用想像与现实世界的动物融合而成。在墓室中放置怪兽以守护墓主的观念在中国是相当古老的。至少,从战国时代起长沙及信阳楚墓便有木制漆饰,造形抽象的镇墓兽,以鹿角为饰,张口吐舌,单个出现于墓葬中。北魏时,河南洛阳北邙山盘龙冢村元邵墓亦出土镇墓兽一对,有狮面及人面,皆兽足兽身,背脊生三弯角,蹲坐于平板上,这种形象已是唐代镇墓兽的雏形;至于隋代张盛墓的白瓷镇墓兽在基本造型上则与唐三彩镇墓兽完全相似。今所见的镇墓兽多出土于河南洛阳、陜西西安一带,即是盛唐时的长安、洛阳等大都会所在。但在初唐时,位在中西交通孔道上的新疆阿斯塔那的唐人墓葬中便发现过泥塑彩绘镇墓兽。常见的镇墓兽尺寸大小约以三种为主:大型的镇墓兽在90到110公分间,这是属于贵族或极有权势的人所拥有的殉葬品,陜西唐章怀太子墓中的镇墓兽便是此一规格;其次,约在50到70公分间,属于高官达人所有;两者大都带有镂空的高台座,以便巡行游街炫耀之用。至于在30公分以下的小型蹲坐在平板上无镂空高台座的镇兽墓,则属于一般墓葬。台湾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唐三彩,大部分系1928年和1929年间陇海铁路汴洛段及修筑河南洛阳至潼关间公路时,在破坏的古墓中所发现;当时交河南省立博物馆保管,后来历经战乱辗转运来台湾,于1956年转交台湾历史博物馆典藏。其中便收藏河南洛阳出土的镇墓兽多件,以三彩器为主,少部分为彩绘。三彩镇墓兽胎色浅淡,外敷白化妆土,兽面的镇墓兽通体施釉,人面的镇墓兽面部不施釉。此件形体巨大、品相完整,定出于盛唐王室贵族大墓之中,是唐三彩中非常难得的大型作品;特别是三彩釉中的蓝彩部份,为一般三彩器所罕见,其釉色来源及演变情况很值得进一步研究。器物功用在唐代墓葬中,镇墓兽成对出现,放置于墓道入口处,镇守于墓门,早期称为「魌头」。采蹲踞的姿态,有两种基本造型:一为双角兽面,嗤牙裂嘴、似怒吼;一为胡人面像,扇形耳,圆目怒瞪、张口露齿,因为人面兽身也称做「镇墓俑」。在形体上兽身有双翼、蹄足。从历代镇墓兽的演变来看,唐代的形象更加夸张与威吓,强调各项细部,如高耸的双角、向外伸出的羽翼、华丽流淌的多种釉色等。藏品征集:一伍陸壹}柒柒O【肆叁伍叁】人面镇墓兽以西域胡面貌为造型,特别反映了当时中外文化交流之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