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庄庄
跟多年好友聊天时,感慨了一句“突然觉得人生有种虚无感和无力感”。在国外工作的他后来发了一张图,图上只有文字“距离感或疏离感,连同虚无感、孤独感、幽默感,构成了村上作品的基本情调。它无法捕捉,又无所不在,轻盈散淡,又叩击心扉,凉意微微,又温情脉脉,似乎轻声提醒在人生旅途中昼夜兼程疲于奔命的我们:且听风吟……”他提醒我去看看村上春树的作品。
对日本这个民族或者国家,没有太多好感,因为那一段侵华历史。撇开那些抗日神剧不谈,记录片里的南京大屠杀以及731部队的细菌实验是真实发生过的,残忍血腥惨绝人寰的场面总是不能忘掉,所以连带日本文学作品也不看。
后来别人送一本书,是付永水写的《工匠精神》,对日本看法略略有些改观,也仅仅是略略。文中序言里说截止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日本人精益求的工作态度,这一点着实让人佩服。
图书馆里有一架基本是日本文学作品,东野圭吾是灸手可热的一位日本作家,作品最多。然而只有一次在图书馆匆匆拿了本渡边淳一的《樱花树下》,然后又赶去上班。书中描写细致,情节架构也处理得很好,这可能跟翻译者的文学功底有关,但书的内容是颠覆三观,重新又把我拉扯进这个民族有点变态的认知里。
村上春树的书,自然是一本没有读过。在听书节目中,类似自律的鸡汤文里常常提到村上春树,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写作四小时,再跑步10公里,还参加多次马拉松比赛。纵然这样,也没有激起我去读日本作者书的欲望。好友推荐后,就起了心去图书馆寻。时间紧迫,迟迟没有找到《且听风吟》,就拿了一本村上的《萤》,想着万一找不到,就用这个替代,总不能空手而返。在最后关头,功夫不负有心人,找到了,有种寻寻觅觅踏破旅游鞋才挖到宝的欣喜,赶紧把《萤》放回书架。
没想到《且听风吟》是村上的第一部作品,发表这部小说是1979年,那时我还没出生。三十岁之前村上也并没想过要写小说,只是某一天看球赛突然动了写小说的念头,《且听风吟》是他在厨房里诞生的一部作品。
在读一本书前,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作品。村上春树出生于1949年,父亲曾经参加过侵华战争,当幼时父亲回国后的讲述给他留下了很深的伤痕。同时在心理上很难接受自己有一个双手沾满无辜鲜血的父亲,所以村上结婚后一直没有生育,不是因为身体原因,更不是因为经济原因,只是他不想将这样的血脉连同负疚感延续下去,他不能保证自己的孩子具备幸福的能力。这让我有些震撼,一个日本作家,不仅承认了侵华战争的罪恶,而且路过中国,不吃中国菜,觉得自己“不配”。父辈犯下的错,他以自己的方式赎罪。
在日本千方百计篡改历史,扭曲历史时,村上在文学作品中承认并揭露侵华历史,这种对立的关系和处境,我在想这是不是他长期旅居国外不待在日本的原因。
《且听风吟》坦白讲,我第一遍并没有看懂。情节跳跃,很少有具体的事件,大多是一种感觉。再了解到作品时代背景,是二战后,日本青年大多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颓丧状态。
在村上的作品里,很少写到家庭、亲人。而一般作者,是很容易将生活中的经历变成文字,有着爱恨情仇的感情线,关系里没有清晰的边界,各种纠葛缠绕。村上,背负着父亲的那段历史,自己并没有幸福的童年生活,所以现实中亲情、友情和爱情都有着距离感,作品中,亦是。
打算下次再把《萤》借来看。不说作品,这个作者的人品还是值得钦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