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ch effort,much prosperity.
越努力,越幸运。
本文依据 Xdite写的《普通人如何做到30分钟读一本书并做完笔记》进行的实践。
Step 1:这本书我最想问的一个问题
书名:《跟任何人都聊得来》。作者:迈克·贝克特尔。陈芳芳 译
我最想要在书中得到的一个解答:如何有理有据有深度的阐述观点。
问题的动机:可以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
Step 2:30分钟内摘出16个关键字
16个关键字:让自己的独特之处发挥作用、学会提问、没有真正完美的交谈、天生沟通达人、看问题的角度。
Step 3: 针对关键字,整理出3-5个重点
1、没有真正完美的阐述,请相信这一点,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不可能相同,一个住在赤道附近和住在北极附近谈论“热”的时候,感受必然不一样,哪些切身感觉的概念都理解不一样,想像一下更加抽象的概念,理解偏差更加无法避免。所以不要把每一次的交流沟通想像的过于完美,不可能完美的,这很正常。要学会从不断的交流中学习,阐述不顺利并不单单说明自己表现的一好,和对方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关系。
2、举个例子来说,“上火”这个词只是在中国有的概念,如果对外国人说自己这几天“上火”需要多喝水,对方可能没有任何反应,因为他们没有“上火”这个概念,没有类似的生活阅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思维模式,也就有着同的“过滤器”。同一个词语,通过不同的过滤器之后就会有不同的意思,这也是我们在交流中存在的巨大障碍。同样,我们也有属于自己的“过滤器”,对方所说过的概念,我们都会加上自己的注解,用自己的阅历去理解,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一点非常致命,会让整个交流无法有效进行。这需要我们想办法获取对方有价值的信息。怎么做?学会提问。提问的方式有很多种,一般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如果需要对方确定的答案,使用封闭式问题可以获得精准的回应,比如说,你想知道某个地方怎么走,这需要一个确定的答案。而开放式的问题,想比较封闭而言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给对方更多的空间选择。比如多问“为什么”你上学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怎么样”你在上大学的时候感觉怎么样。通过开放式的提问,可以让对方谈谈对一件事的观点,可以让对方讲述一下自己的经历。从而获取对方的背景等,帮助我们让交流继续下去。
3、我们无法知道对方的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这需要我们对他人的生活经历和经验有一个了解,这样每一次的阐述都会有进步,这样在不断的交流中才能磨炼自己的阐述技巧。还记得小时候,学习骑自行车的时候,一开始,总得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骑上去,歪歪扭扭,为了防止摔倒还加装了辅助轮,慢慢地,多次骑行,找到了平衡感,去掉了辅助轮,就已经骑的很好了。阐述观点也是一样,没有谁天生就是一个“专家”,就如同学习骑自行车一样,只有歪歪扭扭的开始上路,才能学会骑。渐渐的熟悉自己已经掌握的技巧,时间长了,阐述技巧就内化成自己的习惯,不需要刻意练习了。
Step 4:复述心得
做完笔记后立即录了音。
人们更关心如何做
1、生活中,工作中,我们无法避免与他人交流阐述观点,因此这项技巧,需要认真打磨提升。这项技能貌似每个人都会,但是每个人都应该值得去学习的技能。
这个能力准确的讲应该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把一件事情按照对方能够理解的方式给讲解清楚——和菜头”。
同时,也要切记,听他人阐述的观点的时候,记住每个都有的“过滤器”,所有自己所理解的,未必是对方真正想表达的。
2、这个话题我已经聊了好久了,你可能会说,这个其实也没有那么复杂吧?这就像做数学题一个样子。告诉对方1+1=2难道对方会不理解,用公理去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多引用权威人氏的数据,对方一定会认可的。我想说的是,你相信吗?现在这个世界至今还有人认为地球是平的。印第安人有一种祈雨舞,每次都能求到雨,你可能不会相信,这不科学。因为他们跳到下雨为止。你能解释清楚他们不对吗?
3、其实阐述观点这事真的不简单。需要把关注焦点入在对方身上,要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还要想办法保证对方能够理解。事情的难易度也会影响人们的接受程度。有学者对10家美国律师事务所的500们律师做过统计,那些名字发音难读的律师,他们的职位往往更低。还有研究发现,如果药品或保健品的名字太过复杂,让人接受起来就更困难。
无戒21天写作训练营第三期第11更 学号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