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了这三句话,才能明白人为什么要终身学习
大家都知道论语第一篇是学而篇,这篇是孔子一生教导弟子关于学习相关的一些言论,当然这个学习就不仅仅是学知识了,更主要的是学做人、做事,修炼品德,成为一个谦谦君子,孔子通过自己的一生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诠释了如何做一个君子,如何做到仁义礼智信,这也是孔子的做人做事之道。
在孔子的一生中,一直都在践行者活到老学到老,三人行必有我师,五十岁还在学习,所以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人最基础最根本的能力和态度,是一个人成长的根本,同时学习的目的也不仅仅是知识学习,不单单是的成就自己,更重要的是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胸怀天下,普度众生的人,成为一个自觉、觉他的人,成就无我,大我的境界和状态。
因此在《论语》第一篇学而,开篇就提到这三句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乐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这是学习的第一层境界,叫自觉,“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学习文化知识,二是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首先要提高自身能力,学习做人、学习技能,怎样才时学会了,就是要“习”,“习”就是实践、磨炼、事上练。在实践中锻炼、在生活中磨砺,知识技能需要在工作中才能创造价值,做人做事只能在实践中才能体会到人生的智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数的科学理论、先进技术都是在无数次的验证中,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另一方面学做人做事,这些都是从实践生活中慢慢体会和感悟的,智慧不是学来的,是自己亲身实践感悟到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君子乎。
这是学习的第二境界,人是社会的人,人不可能脱离社会,因此人就会有家人、朋友等等,朋:指的是志趣相投,有共同的爱好和兴趣,有共同语言同频道的人,有共同的三观的人,遇到这样的人难道不是人生的荣幸吗?人生难得一知己,人生百年能有几个知己?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去学习、成长、做一些事情。
比如我们的工作、生活或做事情都需要一群人协作完成,因此,一个人的快乐、幸福、忧愁、痛苦,一个人的追求或者成功,或者平凡,都离不开身边人、离不开朋友的协助和成就。所谓的英雄、名人、首富等等精英人士,没有朋友的支持可能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乐乎
这是学习的第三层境界,也是最高境界,战胜自己,当我们学富五车,经过努力打拼取得一定成就时,收获了一定财富名利等等,但同时也经历了很多挫折和失败,也会时常感慨到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当我们和别人争论时,当我们不被别人理解时,当我们受到委屈时,人不知而不愠,不生气不激动,心平气和,什么是“愠”,“愠”就是我们心中的怨恨,没有发出来,在内心中有烦厌、厌恶、讨厌、怨恨之感。
往往这时候才是考验一个人的格局和境界的时候,战胜自己的欲望和情绪,战胜自己的贪嗔痴,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孔子所追求的道,孔子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这也是儒释道文化思想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也是我们终身学习的最终目的。
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