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个周末,我休假时正在小区陪女儿打乒乓球,突然下游合作伙伴打电话来讲了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因为暂时不好处理,我在电话里面对其的无理要求感到出奇愤怒,该事件突然严重影响到了我休假时愉快的心情,我心里非常担忧且气愤。
然后我示意女儿和妈妈继续玩耍,我自己顺着小区走了一会,又听了一次那本《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后,不快立马烟消云散,心情舒畅,又继续陪女儿开心的玩耍起来了。
因为我的好朋友Alice之前,推荐了这本樊登老师讲解的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每次听此书,都受益匪浅,主要是里面的一些方法立马可以实际运用到自己身上,特别是情绪分析和处理,所以也真的非常非常感谢Alice,她总能帮我解决我成长中的一些问题,也经常推荐我一些比较好的书。
工作中生活中,有很多人很多事会让我们情绪失控。
一个挑剔的上司,一个老跟你过不去的同事,一个说话尖酸刻薄的朋友,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堵车,雾霾,临近的考试,工作突发事件等等。
我们总会被这些人这些事影响到自己,烦躁,焦虑,抑郁,内疚,甚至愤怒,那么怎么更好的处理和控制我们的情绪呢?
下面就把这本书分享给大家。
《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其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之父,认知行为疗法的鼻祖。
下面将从要命的四种情绪、ABC情绪诱因理论、三种病态思维及更好的选择三大点来深入了解我们的情绪控制问题:
----四种要命情绪----
首先,书中提到了人一生中经常会遇到的四种要命情绪:
1、过分的烦躁(紧张、沮丧、恼火、担惊受怕);
2、过分的生气(戒备、被激怒、气的发疯、挫败);
3、过分的抑郁(无精打采,一蹶不振);
4、过分的内疚(过分承担责任,过分悔恨,过分自责);
如何判断过分呢,正如作者所说,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都能真正识别出自己什么时候反应过激,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尽可能多的过激反应不要发生。
----情绪ABC诱因公式----
那么如何去理解我们时常发生的这些负面情绪呢?
接着呢,这本书里讲到了一个情绪处理模型:
情绪诱因ABC公式:
A:指的是诱发性的时间,特定的情形或特定的人;
B:我们对A的思考和判断;
C:我们的感受和行为;
举个例子:
前段时间我陪女儿去永辉超市,遇见一个小女孩大概5岁左右吧,她和爸爸、爷爷刚买东西出来,女孩看到有卖爆米花的窗口,就喊着要买,可能这个父亲认为吃了爆米花不好吧,所以拉着小女孩走,小女孩就闹(A:诱发性事件)。
然后这个父亲就狠狠的用手打了小女孩的屁股很多下,而且是把小女孩裤子扯开打的,打后吼着小孩让她不要哭了,小孩一直哭个不停,那个父亲又把小孩带到人少的地方又是一阵打(C:引起的行为)。
我们听着都于心不忍,小女孩的爷爷在一旁也无助的看着,我都不敢想这件事会对这个小女孩造成多么大的伤害。
这个案例中:
A就是小女孩闹着要买爆米花;
C就是小女孩的爸爸的愤怒和做出的打女儿的举动;
那么B是什么呢,B就是这个父亲对事件A的理解和判断;
那么正如上所说:
这里的A代表我们日常遇见的具体的人或事,除了重大事件外,A通常就是那些烦人的小事,工作中的比较难缠的领导、同事,办公室的勾心斗角,沟通不够等等;生活中与配偶、子女或者朋友等的冲突等。
先不管B,说下C:C代表在A的情形下我们的感受和我们的行为;
比如再举樊登老师讲的一个例子,你急着要去公司参加很重要的一个会议,在路上遇上堵车,这时我们通常会烦躁,甚至会从平时的温文儒雅变成路怒一族,不断超车加塞,嘴里甚至骂骂咧咧。
那么我们来想一下,真的是堵车导致了你这样的情绪低落甚至路怒行为吗?不是的。
真正的问题是:在A和C之间,有了一个B,就是我们对具体的人或事的思考和判断。
ABC情绪诱因模型如下:
如上图:不是A这件事一定会产生C的结果,A本身不会导致C,而是B导致了C,A只是诱因。
我们也相信绝不会是因为那个小女孩想吃爆米花这件事就会引起她爸爸的那个举动,这肯定是他爸爸的某些错误的思考和判断引起了自己的暴怒,但这样任意发泄自己的情绪,对小孩的伤害我们考虑过吗?
--三种病态思维模式及更好的原则--
所以我们要调节情绪或者行为C,那么必须解决中间最重要的B:
我们为什么会被B牵着鼻子走呢,书中讲到三类病态思维模式,你的情绪和行为(也就是C)反应过激,其实是被以下三种病态的思维方式导致的:
一是恐怖化的思维方式:
你把什么都看成了灾难,非常害怕,你的思维模式就是“万一……怎么办”?
万一女儿吃了爆米花对身体造成伤害怎么办?女儿这么闹这么不听话,以后叛逆怎么办?……你越想越多,你就越恐慌,你精神高度紧张。把事情恐怖化是让你陷入狼狈境地的原因。
二是应该化的思维方式。
就是“我必须……”,“我一定……”,“我非……不可”……。觉得自己应该怎么样,别人应该怎么样。
这种“必须”、“应该”的思维,会让我们陷入身不由己的境地,当我们达到了“我应该”的标准时,我们就开始了对别人的“你应该”,对别人要求苛责。
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控制:小孩就应该好好学习,就应该听话;不应该哭闹,不应该吃垃圾食品;
应该化思维会对自己和别人造成特别大的压力,如果是别人呢,别人没有如我们所设想的那样应该怎么样,那么我们就会对其产生反感或者厌恶,甚至造成冲突。
三是合理化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就是觉得什么都合理,刚好与前面两种过激的思维方式形成对比。典型的表现就是:谁会关心?天还没塌呢?那又怎样?
这种思维方式会把很多不合理的事情也认为是合理的,比如没有得到晋升,求爱遭到拒绝,没有朋友,没有达到理想的收入水平。合理化思维是一种软弱的应对方式,所以也是一种病态的思维方式,因为它会造成你的消极对抗。不会让你去积极应对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那么,怎样应对这三类病态的思维方式呢,作者给出了第四个选择:
第四种思维模式:更好的选择
我们要避免上面三种病态思维模式的方法就是第四种思考模式:
更好的选择,就是你要看看在这三种思维模式之外有什么是更好的。
比如“我想要……”,“我更喜欢……”,“如果……就更好了”。
它不是必须时刻要积极,也并不表明你一定会成功,而是说要去试一试,即使可能会失败、被拒绝。
举个例子
比如你平时不善公众演讲,但最近你需要在公司做一场公开专业的分享演讲,你很可能会把前面三类病态思维都用一下:
“万一我讲的不好,没人听,大家起哄会怎么办?(恐怖化)
我应该能够做好,我年轻就是资本,我用不着害怕。(应该化)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讲的再差也没人在乎。(合理化)”
这样一来你就会一会害怕,一会自责,一会无所谓,一会想这一会想那。精神极度的焦虑紧张,
但如果你能更好的选择思维方式(第四种思维:更好的选择):嗯,我想要做好这场分享,但也不是非做好不可,现在还有时间来做准备,我可以在晚上回家加会班,准备个PPT演讲大纲;其实我更喜欢这种公开分享的过程,我想我肯定能从中学到什么;……这样你就不会过于背负一个心理包袱,然后会投入积极行动。
书中的一个案例解析的也非常好:
比如你有一个凶巴巴的上司:只会挑毛病,提要求,批评人。
恐怖化的思维:万一我没干好怎么办,他会不会把我给开了,他是不是就是针对我?
结果:高度紧张、害怕。
应该化的思维:他作为一个领导,他应该明白,我们努力工作,需要得到鼓励,他应该尊重人,这个令人讨厌的家伙!我应该辞职,让他难堪!
结果:对上司阴奉阳违,背地里闲话不断,工作毫无热情。
合理化的思维:天下乌鸦一般黑,上司都这个德行,我只要做完我的事就行了,我才不在乎呢。
结果:混混日子,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更好的选择(第四种思维):我想要让他欣赏我的努力,当然也不意味着他就该这样,我很在意这些,我可以找他谈谈,不发牢骚,不说难听的话。
结果:继续保持对工作的热情,以适当的态度与领导对话,但无论他是否改进,你都能游刃有余地处理事情,不会让这个人来烦你!
最后呢,如何让“第四种思维:更好的选择”成为习惯改变想法呢?
这需要自己觉悟,并通过大量练习去实践:
作者具体给了以下四个步骤:
步骤1:反思自己的C(感觉和行为):我的感觉和行为是不是合适?
步骤2:认真审视自己的B是怎么把自己弄成了C的样子(过分的焦虑、愤怒、抑郁、内疚)。可从自己、别人、之间关系三点来审视。
步骤3:如何反击和对抗自己的非理性思考方式?
步骤4:用什么样的更好选择来替代非理性思维?用“我想要……”;“我喜欢……”,如果……就更好了”。
樊登老师对这四个步骤做了很好的阐释:
你的同事、朋友或者同学言语或者其他什么冒犯了你。(事件A)
你发怒了,你睡不着觉了,这时候你该怎么办呢?( 情绪C)
第一步:首先反思为什么会有C;我为什么睡不着,我为什么被这个气的吃不下饭。
第二步:接着应该反思一下,寻找那个错误的B,然后呢审视下你的B,审视你的B的时候,从自己、他人、当下这种关系的三个角度来审视;
关于自己的角度,我这个人是不是就不能被冒犯,如果被冒犯,我就会觉得这是极大的侮辱,我是不是太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了,这就是你自己的应该化思维。
关于他人的角度:我为什么要求他必须对我好,我为什么这么在意他的想法呢?他这个人是不是真的那么不可饶恕呢?
关于此刻关系角度分析:我们两个现在的关系是什么问题呢?我这样发怒的话对于改善我们的关系有没有用呢?
当你能从这三个角度审视你的B,审视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就逐渐变得冷静了。
第三步:然后接下来,思考如何去对抗和反思自己的B, 我怎么样替换一个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我怎么让自己走出这个恐怖化,应该化、合理化的思维模式,
最后一步,就是有没有更好的选择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个人实践:
最后呢,用最近发生在Alice身上一个真实的情绪问题,我们逐一来分析:
背景:Alice加入了圈外在线商学院L3课程,并向班班(圈外喊班主任为班班)做了班级学委的申请,在开课后的第二天,班长宣布了Alice成功竞选学委,她很开心的告诉了我。
事件A:可是第二天晚上,班班把所有班委拉进一个群,进行了相关交流并对各班委工作做了具体要求,学委Alice的工作一听起来是最多的,每周需要多投入至少3到5小时时间,共有5条具体工作。
情绪和行为C:Alice 听了班班的安排后,心情很烦躁,立马给班班私聊抱怨了一番,大概意思是我不喜欢过多的行为约束,我是来学习的,不想受条条框框的限制等等,我也明显感觉到了她心情极其的低落。
那么引起Alice情绪和行为C与事件A中间的“B”是什么呢?我也跟她做了探讨和交流。
对事件A的思考和判断(也就是“B”):首先呢Alice内心主要抗拒的原因是担忧自己时间不够,因为之前学习了两天感觉都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现在突然学委的工作又加了5条,她下意识就想的是我为什么要成为学委呢,既然成为了学委,班班为什么要给我定这么多的规矩,分派这么多的任务呢?
更好的选择:最后怎么解决的呢?
首先帮Alice分析了她为什么会产生B中那么多负面的思考,可能她天性爱自由,不爱受约束,这不可否认,但是呢最后分析出来的根本原因是她觉得时间不够用,这才是主要矛盾,所以下步的重点是如何解决她学习的时间和学委工作时间安排的问题,这也就变的相对简单了。
我给了Alice我平日时间安排上的一些小技巧,总结起来也就是高效能人士里面的几句话“积极主动、要事第一”,并每天起床后列出5件要事优先处理,做到这两点,相信Alice 会很好的安排好工作和学习的时间问题了。
后面,班班更详细的给Alice讲了成为学委对自己会有哪些帮助和优势,她也就很开心的接受了学委的工作,摆脱了之前负面的情绪。
希望以上全文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你觉得这本书不错的话,强烈建议你听下樊登老师讲的这本书。
延伸阅读:
书中列出了常见的10种非理性的人生信条:
信条1:太在乎别人怎么看待你。因为太在乎会导致你对拒绝的强烈的恐惧感,比如说我绝不能让那些看重我的人轻视。如果你持有这种想法,要么你会四处讨好别人,避免冲突,而忽视了自己的需要;要么你就把自己装扮成一只刺猬,逮谁扎谁。其实你的更好的选择可以是这样的:“我希望你们喜欢我,尊重我,你们要是做不到,我也能忍受”。(恐怖化)
信条2:无法忍受在重要任务上失败,比如考大学、重要项目、重要关系。如果你让自己相信在任何重大事件上都输不起,你就不敢冒险,会墨守成规。还有就是无法忍受别人的批评,他们无法忍受出错,在一些小事上也斤斤计较,不依不饶。(恐怖化)
信条3:人和事都应该朝着我要的方向发展,要不然就太糟糕了,无法忍受。这是由于低耐挫性和对不公平的敏感而造成的冲动反应,会导致你半途而废,消极否定,逃避责任,缺乏坚韧。(应该化)
信条4:某件事出错了,肯定是有人出了问题。他们凡事绝对化,认为事情做得那么糟,肯定是有人不尽力,这些人善于把脏水往别人身上泼。(应该化)
信条5:我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总是抱着深深的忧虑。比如截止日期前完成所有的任务,公婆到访,拜见岳父母。(恐怖化)
信条6:每个问题都有完美的解决方案,我必须立即找到这些方法。有时候完美主义造就了拖延症。(应该化)
信条7:在很多困境和责任面前可以让自己置身事外,心安理得。凡事都能找到一个合理化的理由。(合理化)
信条8:如果我事事不投入,保持若即脱离的关注,我会永远开心。很多人貌似参与了很多事,但其实他们只是坐在那儿,被动地观察。(合理化)
信条9:因为过去或者小时候发生的一些不好的事情造成了我现在这个样子,我努力也改变不了。比如:父母是酒鬼,他们老吵架,以此为借口,不求改变。(合理化)
信条10:这些坏人坏事就不应该存在,我真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他人他事会逼得你反应过激,这种说法看似有理,其实非常业余。(应该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