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善有恶气之动,只要你在评判,你一定会动气。所以衡量的标准很简单,就看你面对境遇的时候,你的状态,你面对境遇的时候,你是否如如不动。我们太着相,他爱我,他不爱我,他对我不好了,他对我好了,他赚钱多了,我赚钱少了,他升职了,我没有升职,这都是很着相。
你着相你就无法做到如如不动,所以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如如不动,即一切法,知行合一,离一切相,格物致知。所以你不要只是说:我知道知行合一了,我就在做知行合一。未必,你可能在做的是欲行合一,就是良知不光明的行动。所以就看自己是否能够达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此心不动,王阳明说的:“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随机而动就是知行合一,知善知恶是良知,这个要回到无善无恶的心之本体状态,对一切不评判,对一切就是我们说的,太棒了!那简单一点,我得癌症了,哇塞,太棒了!你能达到这个状态吗?老公出轨了,哇塞,太棒了!自己破产了,哇塞,太棒了!孩子逃学了,哇塞,太棒了!你看我说的这都是人生很极端的状况了吧?得癌症的,极端吧,自己的另一半出轨了,极端吧,破产了,极端吧?孩子厌学、辍学在家,甚至离家出走,极端吧?你能面对这些,你都能说太棒了吗?你做不到吧?你说那怎么可以呢?这活着还有啥意思呢?这人生还怎么活?就允许他们还成?那就是你取于相、动于气了,你绝对做不到知行合一。
你所谓的知行合一里面夹杂着太多的人欲,你自己不知道而已,你只有做到如如不动,就是我刚才说的,那些境遇你能说:哇 太棒了!这发生太完美了!一切都是最佳利益!一切都是该发生的!我说的不是让你口头上这么说,是你心里你真的是不动气了,这才表示你真的可以知行合一了,否则你的知行合一的背后都是有人欲的,只是你不愿意承认,或者你自己也不觉察,所以诚意就变成了修行的根本,所以《中庸》和《大学》都讲一个诚字,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节选自《圣人之学》第13集第18集之观法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