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忽然发现《从海底出击》出了电视剧版,于是便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
最初的电影尽管导演剪辑版达到了四个小时,但依旧受制于篇幅,所以采用了线性叙事的额方法,穿插了大约一个支线剧情——也仅仅是几个镜头,交代了一个德国水兵和一个法国女孩的爱情。电视剧一共8集,大约一共8小时的长度,因此得以在当年的电影版基础之上做了大幅的改动,从前三集的剧情来看,多条叙事线交织有序,不得不佩服编剧的功力。
主线是艇长小霍夫曼。其父是纳粹德国的海军“英雄”,也是“烈士”,所以他就任以来始终承受着巨大的“星二代”压力。而且,他在军事法庭上的一段证词,剥夺了一名怯战的年轻水兵的性命,从而良心上备受煎熬。
第二条线是通信兵弗兰克,这是一位业务专精,但又热爱爵士乐的士兵,因爵士乐而结缘了一位隐藏身份的法籍犹太姑娘,而且还偷偷生下了一个女儿。弗兰克为了爱情,为了自由,试图以潜艇的技术参数,和自由法国组织换取美国护照。但是接头前夜,却被阴差阳错地临时征召至小霍夫曼的潜艇上,出海猎杀盟军商船队。也正因为此,他将自己的姐姐西蒙娜拖入了危险的境地。
第三条线就是西蒙娜自己,作为一个当时在役的文职女兵,她一方面兢兢业业,另一方面又要保护自己的弟弟。她的籍贯是阿尔萨斯,一个德法多年争夺的地方,因此她精通德语和法语,也因此她在德国被当成法国人,在法国又被当作德国人……
剧中的矛盾无处不在。往大的环境上说,有同盟国和纳粹之间你死我活的矛盾,朝个人微观视角说,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无法调和的矛盾——世界观认同、价值观认同、身份认同……编剧仍然觉得不够过瘾,又安排了一个无法回避的情节——潜艇接到了一个交换人质的特殊任务,为了确保任务完成,途中不得参与任何一场战斗,即使遇到盟军反潜力量的打击,也得是“走为上”。当人质上船后,不得不让人揣测他的心理活动,作为反法西斯阵营的人质,是希望眼前的这些德国鬼子们都去死还是都活着?恰值此时,盟军战机来袭,潜艇紧急下潜,这名人质紧张的表情写满了整个屏幕——我猜,这一刻他一定是希望活着。
因为,他是一个人。
当初,我在看纪录片《德国人》时,印象最深的不是巴巴罗萨,不是华伦斯坦,不是俾斯麦这种叱咤风云的人物。而是国人普遍不熟悉的罗伯特·布鲁姆。他其貌不扬,从画像看,大抵是个胖子,他的事迹似乎也不那么耀眼。他是德意志资本主义革命时期的人物,著述有《宪法之友》,从而向德意志人民宣传民主和法制。众所周知,德意志地区自觉性的资本主义革命最终没有掀出什么浪花,罗伯特·布鲁姆参与了市民阶层的起义,只是很快就失败被捕,并被宣判了死刑。
据记载,在临行前夜,罗伯特·布鲁姆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视死如归,有的只是小声地啜泣,以及喃喃自语和对家人的无限牵挂。谁能否认他的理想,他的信仰呢?英雄毕竟也是凡人,对生的渴望,对死的恐惧,是每一个正常人的本能。
死亡,是人类永远无法回避的话题。不管是真实的生活还是艺术表现中,“死亡”都是最具冲击力的。西方先哲苏格拉底说:“哲学就是在练习死亡。”我们国家的孔子也说:“弗知生,焉知死。”以死作为生的对照,德国的叔本华甚至有著述《论死亡》,并认为“死亡是给予哲学灵感的守护神和它的美神。”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死亡的美感是来自于宗教和哲学的,而绝不是来自生活。所以现在网上一群人毫无底线的歌颂战争、歌颂死亡,着实让人不舒服。因为它们歌颂的不是保家卫国,而是肆意屠杀。
最近,儿子入少先队了,每天都开心地系着红领巾,我也很开心。我跟他说了很多革命先烈的故事,并且告诉他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方式,儿子很严肃地告诉我,他一定会努力学习,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那一刻,我觉得他的小身板分外坚毅,同时也觉得,网上很多人压根不配做我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