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美诉:走近幼儿心中的美
【作者】黄蓉蓉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2月
【收获】
1、“艺术作品的产生,并不是单独依靠作者具有高深的技术修养,主要依靠作者有一个精神饱满和感情丰富的内心世界。”从孩子的一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情感、态度、认知、社会交往状态等诸多信息,通过追随幼儿的内心世界欣赏到他们眼中的美。
2、罗恩菲德的绘画心理理论,详细地描述了幼儿绘画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涂鸦阶段(2~4岁):这一阶段幼儿的绘画是自由的、随意的。最初开始只是肌肉动作的机械表达,随后才成为心理活动的表征。
前图示阶段(4~7岁):这一阶段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能用自己所画图像表达自己的意图,开始对事物进行象征性的描绘。比如:太阳人,用圆形表现头、身体等,有时候画自己知道的东西,绘画表达跟自己的认知、经验息息相关。
图示阶段(7~9岁):这一阶段喜欢用线条描述物体形象的轮廓,对事物出现整体的感知,绘画内容受个人经验和兴趣影响,突出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符号和图示在绘画中经常发生变动;开始表现出空间感。
3、4岁之前孩子绘画的基本符号从圆和线条开始,最典型的有曼陀罗、太阳。中班的孩子从4岁过渡到5岁,他们的图形表达逐渐从圆开始分化,开始关注到某些典型特征,比如人物的眼睛、身体、四肢都是圆形的特点。其次,中班的幼儿对面部五官的关注点还集中在眼睛(有些幼儿在画眼睛的时候会出现卷翘的睫毛;眼珠的细节表达等)和嘴巴,鼻子和耳朵的关注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慢慢地开始体现在孩子的作品中。
4、顾名思义,就是孩子认知到什么,想到什么,他就直观地表现什么。他们在绘画关系中尚未建立空间方位、遮挡关系的表达经验,所以画的往往是自己知道的而非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