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要三思而后行”,这话我是从小听到大的。然而在听过许多分享后,渐渐明白“想太多,没有行动,也就没有意义”的道理。这让我不禁怀疑,真的需要“三思”么?
这原来,我们的孔子先贤早就说“不”了。《论语》里的原话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孔子的主张:再思(二思)就可以了,何必三思。
国学大师南怀瑾对“三思”的分析:谨慎是要谨慎,过分谨慎就变成了小器。思虑再多,很可能就举棋不定,犹豫不决,到最后也就不会去做了。
某天早上,脑袋突然灵光,想到了一个主意。马上联系我的一位好友。
“我想我们可以做一个日语相关的,像是FM电台,或者像那种去日本做采访的视频。”
“好像很有意思哈。但是去日本采访可是很花钱的。”
“那我们先做电台,投入比较少,可执行。做些阅读或者分享的,慢慢累积资源,说不定以后就可以做采访视频了。”
“那也可以。不过要是没人收听,火不起来呢。没做起来的话,以后怎么拓展开来?”
聊到这,我有点兴趣索然,没有再继续说下去了。这种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光想想就得出结论的,最终只会被自己的思虑打败,只会抹杀掉自己的无限可能。
而生活中的许多担忧害怕,又有多少,是真的会发生的呢?
如果我们只要“二思而行”,我觉得这两个“思”,应该是:
1、分析自己能改变和不能改变的事情。
《尼布尔的祈祷文》
上帝啊,请赐予我平静,
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
赐予我勇气,
去改变我能改变的。
赐予我智慧,
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担心没有市场,没人买单;老板太傻,同事太坑;家人不理解,朋友不支持,这统统都是自己无法改变的。你不可能不改变自己,而强行扭转他人的想法。
就像上面那个朋友,担心投入进去却得不到回报,做不起来,累积不了资源。这些都不是我们可以左右的,我们可以改变的,是如何提升自己内容的质量,努力地去靠近自己想要的结果,至于最终如何,让老天去说话。
而在我看来,拼了命地去付出,大汗淋漓过的,结果,都不会太差。
2、反求诸己。
关注自身能做的事情,着手做出改变。
工作不顺时,你不再去抱怨老板,抱怨同事,你知道这样没有用。你开始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价值和不可替代性,扩大影响力。慢慢的你开始得到老板的赏识,也影响同事去积极思考,工作自然也就开始顺起来了。
如果你已经知道要从自己做起,但是面对未知的未来,你还是感到担忧。这里分享TED TALK中《你该认清你的恐惧而不是目标》里面提到的“恐惧设置”:
- 描述你担忧的事情;
- 我能做什么来预防这些事情发生;
- 如果这些事情发生,你能做什么来减轻损失。
要是你已经犹豫了,脑袋里面已经都N思了,那你不妨再问问自己:如果你错过了这次选择和行动,没有做出改变的话,一年后两年后的你,会在哪里?生活会是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