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篇最后是以一个问句结尾的,一般写作也不推荐这种方式,刚好要提及这篇的关键词“秘”,就写上了。
不要表现全部,而是通过部分的隐秘来驱动对方的想象力
------黑川雅之
所谓秘这种意识,就是不要求读者完全读理解自己的原意,只是创造出一个空间让读者自己发挥,就像是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不同的形象。
一些美学的作品中讲究的一种留白的手法,按这层意思来看,他这本也能归入没有美学的工具书一类。
当然对于自己写的东西,刻意去创造一些留白,难免有些东施效颦的感觉,也没有黑川雅之这本“工具书”更有美学价值。
他在书中提到秘的关键在于不过度描绘细节,也不表现整体,而是聚焦于某个局部,去创造一个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例如齐白石老先生的虾,我们可以看到轻描淡写的几笔就勾勒出了虾栩栩如生的形象,而且剩下的空间上虽然没有任何笔墨,但是我们会去想象这是一片水池、小溪亦或是先生养虾的碗。
作者会后退一步,不去强调自我的主张,欢迎观者以自己的感受代入,和作者一同创造出一副作品。
回到想要提高审美的我们,一方面肯定是要去学习工具书,明白大师的作品为什么是大师的作品,他们的作品哪里是美的。
更重要的是我们去参观展览的时候,更多地用本身的感官去感受作品给自己的印象,不仅仅局限于“哦,这画的是个女人”这种没有意义的事上来。
这样起码不至于花了这么多钱,什么都没有收获,当然若是满足一下别的需求,这也是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