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看了一篇李笑来的文章《知识究竟是什么》,里面有一个观点:建立体系化知识的最佳策略就是在知识的海洋中漫游。
这让我想到古典在《跃迁》这本书中提倡我们要功力化读书,就是带着极强的目的行去读书。
很有意思的是,2位都是知识大V,但就一个论题却得出了2种完全相反的观点,那这2个观点到底谁对谁错?
其实观点没有对错一说,因为观点就是在一套认知体系中,不违反事实,逻辑自洽,无法被证明对错的东西。
比如于宙的一个观点:
只论产品能力,张一鸣毫无疑问是这个时代最好的产品经理,因为他是创业者中极其罕见的,拥有交易员级冷血的纯唯物主义者,这是多愁善感又理想主义的张小龙一类人永远做不到的。
不同的人对“最好的产品经理”这个概念的评判标准不一样,每个人自己的心中都有一套自己的评判标准,你不能因为和你的标准不同就否定别人的观点,只要他能自圆其说,他的观点就是正确的。
虽然观点无对错,但是观点有好坏,尤其是那些会直接影响我们行动的观点,比如开头说的关于建立知识体系的2个观点,在面对这类观点时,一定要用批判性思维来看待,而不是出于大咖的权威性,就说什么信什么。
还有现在流行的标题党文章,论点最懂戳你的痛处了,但论证过程简直惨不忍睹,随便写几个不痛不痒的故事,掺点心灵鸡汤。这样论证不严谨或者压根就没有论证的文章,答应我,咱不看了好吗。
2.
那要怎么才能不被别人的观点左右,不被别人的内容消费呢?
这时候就要拿出逻辑这把尺子去检验他的观点是否建立在一个有说服力的前提上,还有论证的形式是否有效。
先普及一点基础知识
每个论证都由两个基本要素组成——2个不同类型的命题:
一个“前提”和一个“结论”。
前提是一个支持性命题,它是一个论证的起点,包含着推理的出发点所依靠的基础事实。
结论是被证明的命题,它在前提的基础上得出,并为大家所接受。
一个有效的论证必须包括以下2点:
1.前提要真实
2.有正确的逻辑形式,比如三段论形式,肯定前件,否定后件形式等等。
3.
首先要找到文中的“已知前提”,因为它是论证的起点嘛。对于前提来说,通常前面都有逻辑指示词,比如“因为”、“既然”、“由于”、“依据”等。
比如我分析了《知识究竟是什么》这篇文章后,发现它的前提居然是“会收获到学的东西能在这样的地方用上的幸福感",噗,这么虚头巴脑的命题真的好意思拿来当前提吗。
发现前提后,还要判断这个前提是事实命题or价值命题。
比如“姚明是个篮球运动员”这就是个事实命题,事实命题可以被证伪。
其实大部分文章中的前提都是价值命题,以价值命题为前提的论断,永远不能像以事实为前提的论断那样,有确定的评判标准,因为价值命题中通常有很多模糊性的概念。
比如“姚明是个杰出的运动员”中杰出这个词语就很模糊,你要达到怎样的成就才算杰出?对这个词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所以在碰到价值命题的时候,要先对其中模糊性的概念下个清晰的定义。
因为概念是逻辑大厦的地基,一旦概念定义不清,就会让接下来的逻辑都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已知前提”上,就算论证的过程头头是道,但得出的结论也是没有多少可信度的。
那么要怎么对前提中模糊性的概念做清晰的定义呢?
逻辑上定义术语的过程分为两步:
1.找最相近的类别
2.找与同类的不同点
比如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经典定义是“理性的动物”。在这个定义中,“动物”是最相近的类别,“理性”这个特性是将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不同点
再举个复杂点的例子,比如害怕可以这么定义
1. 害怕是一种情绪
2.能促使我们逃避所感知的危险
这只是定义的其中一种方法,能这么简练定义的概念很少。
4.
论证的方法常用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正反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论证、假设论证、及整体上的归纳论证、演绎论证、因果论证等12种。
想详细了解的请百度“论证方法”,这里只讲下类比论证和演绎论证。
类比论证
类比论证的基本结构如下:在比较的两个事物中,对于其中一个A,我有比B更深入的了解。我所做的推理的目的是:在已知A、B有足够多毋庸置疑的相同特性的基础上,使你相信它们的一些非显性的特性也是相同的。
类比的逻辑形式
A具有1.2.3.4.5
B具有1.2.3.4.5
A具有特性6
所以,B也会具有特性6
假设A是一个历史事件,比如说是越南战争,B代表未来所要发生的一个事件,比如说是目前美国政府正在筹备的一项行动,我的任务是使你相信如果政府发动了这一行动,它将重蹈越南战争的覆辙。
但是,类比不是一个严格的论证,因为即使A与B再相似,但毕竟他们不是相同,你也只是在概率上去推测B有多大可能呈现6。
演绎论证
演绎论证的论证形式有三段论,肯定前件,否定后件等,这里只讲下最常见的三段论。
三段论的逻辑形式:
每一个B都是A
每一个C都是B
所以,每一个C都是A
第一个命题是大前提,第二个是小前提,第三个是结论。A、B、C分别代表三个命题中包含的事物——要表达的观点。A代表大项,B代表中项,C代表小项,论证的成功与否有赖于中项,因为中项是搭建起连接其他两项的桥梁。
举个简单例子
4班的学生都是学霸
小明是4班的
所以,小明是学霸
但现实中并没有这么容易看出ABC,都是要对别人的论证过程梳理一番,才能找到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比如,我对马薇薇的一场辩论做了以下概括
价值不稳定的东西不具有抗风险能力
物质化的东西价值不稳定
所以,买房不能抗风险
这里可以转化成
B(价值不稳定的东西)都是A(不具备抗风险能力)
C(物质化的东西)都是B(价值不稳定的东西)
所以,C(物质化的东西)都是A(不具备抗风险能力)
总结:
一个有效的论证的必要条件
1.前提正确
2.论证形式正确
所以只有2个方面都正确的情况下,才能推导出令人信服的观点结论。
PS:参考书籍《简单逻辑学》、《北大逻辑课》、《批判性思维》、《学会提问》,还有很多知乎上的文章,为了写这篇文章,看了这么多内容,可把我牛逼坏了。。。
关于开头建立知识体系的2种观点,以我的亲身实践来看,我是墙裂同意带着极强的目的性去读书这个观点的。上面有2本书是我很早就买了,而且也认真看了一部分,但是根本没有通过实践把它内化掉,以至于我再捡起来看的时候,会有:“这本书我特么真的看过吗”的感受。
而这次我为了写这篇文章,带着很强的目的性只挑我想了解的部分看,做主题阅读,把学到的知识通过剖析别人文章逻辑的方式加以实践内化。这种读书方式和漫无目的的读书方式最大的一个差异,就是对知识的理解深度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
想要训练批判性思维的童鞋,看这篇文章是不够的,还要自己去看上面提到的那些书,并不断用学到的知识去检验别人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