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情绪稳定的乐观主义者。
每一次情绪波动被我找到化解情绪的办法时,都在证明我思维积极乐观,情绪转换能力超强。
下午阅读《掌控习惯》时,发生了一点儿小插曲。在“提示-渴求-反应-奖励”这个习惯循环中,提到奖励的这个关键环节的益处:
“奖励满足了你对吃东西、获得地位或赢得认可的渴求。奖励能在短时间内让你感到心满意足,暂时得到解脱。”
就联想到自己写作日更的奖励之一:是得到阅读者的认可与正反馈。
于是去看了下日更文的阅读数据,发现还没达到预期,顺手转发到了几个共读群,其中一个社群被管理员“勒令制止”。
我也出于好奇地问了下原因(因为群公告里没有说明此事),同时用略带“道德绑架”的方式发出提问:成立共读群的初心难道不是希望大家养成阅读后去输出的好习惯吗?
然后收到群里一些人的良心拷问,一针见血地指明我是为了流量,不是所谓的为了对他人有益。说得我羞愧难当,默默退群。
不过,凡事发生必有助于我。这次小插曲让我想明白了几件事。
01 人是追求理由的生物。当我想让一个人去做一件事,或别去做一件事时,最好能告诉他背后的真正缘由,他行动起来会更加没有阻力且清晰。
02 圈子不同不必强融。每个圈子都有自己的调性和氛围。有的圈子重视分享利他,注重成员的体验,有的圈子比较讲究一言堂,规则和界限都比较明确。成年人的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选择适合自己的能够滋养自己的圈子心里须有红线。
03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我回想了自己这莫名的数据焦虑,那个数字能代表什么?能作为评判我写作好坏与否的标准吗?并不能。写得好与不好,我自己心里非常清楚。
数据,只是作为奖励中的一小部分环节,我更看重的是内驱性奖励:写作过程中锻炼大脑、整理思维、想通道理的兴奋感和畅快感是更大的奖赏。
每写一次,都是在收集证据去印证我的身份:我是一个长期主义者、我是一名写作创作者、我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人。这些,比外界的肯定更为重要且稳定,因为它们在我的影响圈之内,是我自己就能掌控的东西。
04 事上练心,行有不成,反求诸己。这件事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傲慢心,因为觉得文章写得不错想分享给更多人,此为傲慢。管理员明确规则后依然询问理由,为自己找借口,此为狭隘。在还没有成为大佬前,学大佬的做事方式:无我利他,做人像水,做事像山。
行动方向:在还没写满30w字之前,不用追求数据,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心无旁骛,万事可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