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是由译者从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挑选出精华部分,并加上苏氏其他著作里精彩条目编制而成,可谓凝聚了苏霍姆林斯基三十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因此,每一条建议我都细细品读并记录自己的感想,在此就其中几则进行分享。
(1)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这里的“抽象”,是相对于具体而言的,即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作者提到学生在课堂上要分组完成不同难度的习题,布置给学生的任务在每组的基础上提高部分难度,让每组学生都能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
这种方式在教学环节连贯且统一的课堂上实施起来些许有些困难,教师不可能在给一组学生讲题时将另一组学生晾至一旁,但这种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思想十分可取。一方面可以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环节中:我们可以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划进一个组,后设置难易度不同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回答。任务布置后,小组会形成自我分工,较容易的问题可由水平一般的学生回答,有难度的问题可由组内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组内发挥价值,也通过小组讨论让他们有了思维上的碰撞。另一方面可以体现在作业布置上:教师在作业布置时可分Level A 和Level B,A级难度稍大,B级则较为基础,学生可根据自己水平择其一完成,对知识进行巩固或提升。但教师在作业布置时应注意均衡,难题量要小,易题可增量。
(2)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二十四小时
选这则建议是有个小故事想同大家分享,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讲了这么个故事: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非常出色,因此听课的教师们太过入迷以至于忘了做记录。事后一位教师问这位历史老师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历史老师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也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用一生来备课,这段话第一次读到便令我颇为触动。我曾认为一节课花一周时间去思考、去打磨就是对这节课的巨大尊重,直到这一刻我才明白,备课并非朝夕之事,一节课的结束也不代表“备课工作”的完成,我们永远应为下一堂课做准备,而准备的方式就是不断地读书和学习。进入教师这个行业,有一种声音说年轻的时候多备课,老了就不用备课了。其实这种说法大错特错,知识是日新月异的,教授知识的方法也应与时俱进。以人教版英语必修二The Olympics Games为例,如果教师还在用2008年北京奥运对学生进行导入,就稍显过时了。考虑到现在的学生都是03年04年出生的,北京办奥运时他们只有三四岁,基本上没什么记忆,难以产生共鸣,反而易造成课文导入困难。因此,教师应不断学习新事物新思想,更进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学习故事里的历史老师,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每一节课。
(3) 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
作者在这则建议中给出的角度新颖,在教师的选择上,他认为可以从教师所教学生的练习本入手。学生的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是全部教育过程的成果。如果学生练习本里的字迹端正秀丽,错误少,就意味着你在这个班里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接着再去了解该教师的方法和经验,从而获得教师的思想和某种信念。
作为新手教师,在听课教师的选择上多以教师职称为依据,而现在我们多了一种选择。一方面,可以从学生入手,学生的学习成果是教师全部教育过程的反馈,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在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成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另一方面,结合实习中见闻,我发现还可以跨学科听课。比如一次英语课上,我发现信息技术老师的身影,她告诉我教师教授一门学科的时间越长,越容易陷入这个学科的固有框架里,而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有各自特点,跨学科听课有助于不同学科间的优势互补。
读完这些建议,我发现虽然现在的教育形势与作者写书大有不同,但苏霍姆林斯基光辉的教育思想一点都不过时,尤其是他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认为教师应跟书籍结下终生友谊的这些想法,经久不衰,也值得我终生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