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郝景芳一部「北京折叠」获得了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将,战胜了科幻之王刘慈欣「三体2」,意外之余找来这部小说进行研读。
故事的架构很简单:未来的北京城,扩至七环,而内部空间则被折叠为三层,第一空间则是当权者梯队,第二空间是中产阶级梯队,第三空间是老百姓梯队。不同空间的人按阶级分配共有的48小时的时间。
故事的内容更简单:主人公第三空间底层群众老刀为了一笔不菲的幼儿园择校费,选择了风险更高收益更大的送信差事,被驱动着游走在三个空间,接触到的不同于第三空间的人,有在第二空间积累自己希冀跳跃龙门进入第一空间的少年,有在第一空间过着奢华生活的大小姐,有凭借勇气与智慧从第三空间攀升到第一空间的老乡,等等,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人与事的交集与碰撞。
反乌托邦的故事设定很明确,寓意也很鲜明,揭露了现阶段愈来愈固化的阶级差异。
但故事寡淡无味,平平无奇。其根本原因在于其出现的时间不合适,2012年开始连载,2016年获奖。这段时间是信息爆炸的时间,这个阶段阶级已经开始固化,贫富差距已然扩大,资源的分配不均也已暴露。导致整个故事设定没有丝毫新意。可以假象,这个故事早出现20年,没问题,神作,如果20年前读到这个故事,大众会拜服作者的眼光与脑洞,亦如初读「三体」时那令人惊叹的黑暗森林理论。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天生代际差异」,每一代人之间存在差异,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而机遇造成的不同远远大于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现在的70后80后是网络的老司机,其关键点就在于互联网出现的时机。如果互联网早出现20年,现在刷着微博、出门滴滴、在家饿了么的肯定是这些70后80后的家长们,时代的机遇决定了每个人的不同,也决定了一个作品的好坏。
总之,「北京折叠」可称神作,但不是现在,未来也不会。想封神,回到过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