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科学是如何认识自己,以及如何认识实相。自我不存在,现象亦不存在,存在的是当下的觉性。
现象界的本质是什么?心的本质是什么?快乐和痛苦的钥匙是什么?什么是无知、什么是完美。
痛苦是无知的结果,最根本的无知就是相信自身的真正存在,相信现象界的实在性。
痛苦是一种深沉的不满状态,可能和肉体痛苦连在一起。首先痛苦是一种精神体验,相同的事情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可能相反的感受。当自我,我们一直珍惜保护的那个我受到威胁,得不到想要的,就是痛苦升起之时。
我们一辈子追求这些世俗的目标,我们得到真正快乐的机会如同想捕鱼的渔夫,把渔网洒向干涸的河床。
痛苦来源于欲望、执着、憎恨、骄傲、嫉妒、缺乏识别力,以及所有负面的心理状态。这些负面情绪来源于对自我的概念。自我并非真实存在。
自我真实存在么?在身体内么?在脑中么?在心中么?自我不存在于身体任何地方。
在意识流之中么?意识流分为过去,现在,未来。这三者无法同时存在,我不可能是这三者的总和。过去的念头已经死了,未来的还没有发生。只能是现在,而他在哪儿呢?没有颜色、没有形体、没有位置。最后发现我只是一个标签,贴在连贯的东西上。
如果相信这个我,这种信念使我们追求一切有吸引力的东西,厌恶一切没有吸引力的东西。吸引和厌恶唤起了千千万万念头以及负面情绪升起。这些情绪通过言语和行为建立了我们的痛苦。发现自我并非真实存在,是一个解放。
事实上,很多事情都是从一个极其微小的念头开始,这个念头逐步扩大、膨胀,就像暴风雨的云层。当我们真正走到云层里面,发现什么都没有。当我们认识到念头的空性,就不会产生连环作用。
身体之外是否有非物质的意识。身体之外有一条意识的河流,但是并没有固定或独立的个体贯穿这条河流,这条河流上没有船,只是一朵烛光、第二个烛光、第三朵等等。每一朵烛光就是生命在这条意识河流的轮回。
个人意识河流充满了正面和负面念头留下来的痕迹。从事心灵修炼的目的,就是让意识的河流清净。
一个不存在的自我没有办法被毁灭,我们可以认识出来它的不存在性。我们在驱除的其实是一个幻觉。
所以涅槃并非毁灭,而是对一切事物本质的最终认识
意识有其连续的状态,在这个连续的状态中,并没有具体的、独立的自我存在。
抛弃对自我的幻觉,这个幻觉创造出我们对世界的错误画面。
平静并不是阻挡你的念头,而是单纯地停留在一种清晰的觉醒状态。就是让所有妄念的轮子停止转动,那永无休止的,一个念头带出另一个念头的连锁反应停止了。这是以一种觉性,清晰的意识状态,完全不加以符号联想。是一种直觉的觉知。
到最后,心就像风平浪静的大海,妄念的涟漪偶尔会吹过它的表层,深层地面永远不被干扰。通过这种训练,达到一种清晰意识的状态。这种意识没有对象,是一种纯粹的觉性状态。客体和主体的二元对立不再存在。
死亡只是生命的一个阶段,意识的河流在死亡之后是延续的。
接着研究妄念的本质,情绪的力量来自哪里。在情绪没有生成之前,它在哪里?出现在我们心中时,有什么性质么?离开我们时,它去哪里了?最后会达到“找不到”的境界。
昨天晚上有事没有写僧侣与哲学家另一部分的笔记,今天补上。这本书在探讨自我不存在之后,讨论了现象世界的空性。这部分比较哲学化,我理解的也不深刻。佛法无边
每一刹那的意识来自和物体的接触,引发的一种知觉。在知觉的一刹那,有了主体和客体。但在最后的分析中,就算这一刹那,意识也不以独立的或独特的个体存在,意识只不过时一种流动、连续的状态,是短暂刹那组成,而并没有独立存在。只有非二元论的“觉性”是不会变的。它超越妄念、超越时间。
一个物体是否有吸引力,不在于物体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去感受它。一个美女对于她的爱人来说,是喜悦。对于苦行僧来说是干扰,而对于狼是一顿美餐。如果物体能够定义自己,拥有固定特质,同时又独立于能观察它的主体之外,每一个人都应该以同样的方式来觉知它。
首先我们没有必要改变现实本身,没有必要去转化事物的究竟本性。我们能够改变的,就是我们对事物本性的错误观感,重新发现个人和现象的真是本性。它让我们不那么受生命高低起伏的影响,因为我们能够更哲理地接受这些起伏,甚至更欢乐地接受。让困难和成功成为心灵修行中的催化剂。这绝不是退出世界,而是了解它的本性,不是扭头不看痛苦,而是寻找治疗方法,在去超越它。心灵道路就是让自己除去所有负面情绪和无知,实现我们本来就拥有的完美。转化自己,让他人从痛苦中解脱。
没有一个物体是永恒的,物体每一刹那都在变。我们意识的河流是由极短的刹那组成,而这又由无限小的变化所引发。
没有一样东西独立存在,一切都是通过因和条件相互依存而显现。彩虹的形成因为阳光、雨、云互动,只要少了一个组成因素,彩虹就会消失。这个东西以幻影般显现,只因为一些元素的短暂结合,而这些元素也不是本自存在的个体。所有现象都是短暂因素的组合,没有任何地方有独立存在的现象。
柏拉图认为我们不可能了解任何不断运动或者变化的东西。而现象是在一个永恒的动态之中,所以不可能成为任何稳定、确知的知识对象。西方哲学一直到康德,就是要在现象背后寻找一种永恒和稳定的元素,成为确知的知识对象。所以当科学说,我们可以通过观念发觉现象世界的绝对本质,而这个现象世界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之外。不管心如何独立于现实,我们永远无法了解现象。如果缺少人类,人类所觉知的现实也会停止存在。
佛法认为一个真正存在的实体既不可能生起,也不可能消失。存在不可能从虚无中生出,因为无穷的因也不可能使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变成存在。它也不可能从存在的东西中生出,因为如果是这样,他就不需要生出。
任何独立存在的个体都无法形成因果关系,它要不然就是因,在果出现前就消失了。这种情况下,因已经不存在了,也就不可能和果有任何关系。
在一个相对层面上,也就是我们所觉知的一般真理中,因果关系不可避免。如果我们从逻辑观点看实物,因果不可可能通过任何永恒存在的个体来运作。所以说,整个现象界没有一个单独的、独立的实质存在的物体。
佛教走的是“中道”,不否认在觉知的相对世界中,现象有其真实性,但是否定现象背后有任何永恒的实体存在。这样我们既不会虚无主义,也不会现实主义。佛法通过一系列推理,引导我们了解实质世界的非真实性。
佛法认为不可分割的粒子不可能存在,这不是在解释物理现象,而是试图打破我们日常经验中对现象世界的具体实在化概念。因为这个概念让我们执着于自我和现象,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用二元对立的方式分割着自我和他人,存在和不存在,执着和排斥。也就是我们所有痛苦的因。
负面意念产生于我的概念,相信自我是一个独立个体,这个我将现象具体化到了某一个层面。如果我们认识到我们所执着的这个我不是真正存在的,我们对现象真实性的执着也就消失了。就可能打破痛苦的恶性循环。
这个理论要毁灭的是我们对现实持有的一种真实的、永恒的概念。用的方法是指出这些观念没有根据的。
脱离任何人为概念的宇宙也不可能被人的头脑所理解。到底什么附着在真实上呢?就是心,我们就是对心下功夫。我们要解除心觉知世界的方式,这种觉知方式创造出了无限痛苦。
任何科学都必须从某些假设开始,然后从经验领域出发,为的是用经验来证实或否定假设。
空性不但不是虚无,也不是现象之外或不同的空虚空间。它是现象的本质,这就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唯一消失的,就是无知。相信一个自我的存在是最无知的表现。成佛的意义就是对事物究竟本质的觉知,不要一种重新建立,而是发现。
佛性的完美潜能被埋在众多障碍层面之下。这个障碍来源于我们执着于实质存在的自我及现象。经文中说,如果我们没有这个潜能,成佛的愿望就像让煤炭变白一样困难。
目的不是要离开这个世界,而是不再被他奴役。世界本身并不是坏的,只是我们觉知它的方式错了。“不是现象把你捆住,而是你对现象的执着把你捆住”
这个现象世界是无始无终的,每一个生命都有潜力打破这个恶性循环,通过净化自己意识的河流达到证悟,从恶性轮回循环中解放出来。
空性是一种宇宙性潜能,任何现象究竟本质都是空性。是现象的本质。
佛法说世界没有“开始”,事实上,我们没有办法说时间有开始,因为任何显像必须有一个之前造成它的因,而在没有任何东西显现之前,时间的概念没有意义。时间只是一个观察者赋予一连串刹那的概念。时间没有自足的存在,因为我们无法感受任何不属于刹那之外的时间。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是相对于某些特定参考系统,以及我们的经验。
这很像康德说的:时间本身没有存在性,它只是人类觉知现象的一种模式。
从绝对观点来看,世界没有真正或实质存在,所以说现象世界就是相对层面,空性是绝对层面。
物质即是能量,能量即是物质
我们并不是在觉知真正的世界,我们觉知的只不过是我们意识中反映出来的意象。
那就是康德式的理想主义,“超越性理想主义”
世界不是我们心的投射,但它也不完全独立于我们心之外。
颜色、声音、味道、质感,并不是客观世界本自实在的性质。
不否定我们内心之外没有现实存在,只是现实在以它自己的身份不存在,现实只有依靠其他现象才能存在。
如果一个东西真正存在,何须有因。如果一个东西完全不存在,有何须有因。不存在的个体保持不存在的身份,那存在的个体又如何生起?当没有了真实和不真实,心没有其他可以做的,只好停止在完美的平静中,摆脱所有的观念。
佛教说,平凡生活的本质就是痛苦,要从痛苦中解放出来,必须摆脱一种错误的感觉。这个感觉是,认为自己是具体实在的,永恒的个体,认为我和世界是明显分开的,认为我在时间中连续存在着。这个幻象中的自我就是造成痛苦的源泉。
西方神经学家放弃了心是一种非物质性意识的观念,认为神经细胞的网络功能,加上网络之内的化学和电子现象,足够说明思考。他们主张意识是一个附属现象,附属在脑神经系统上的微弱光线。意识最多只能以某种方式解读脑中发生的事,没有办法参与决策。科学无法接受一个非物质性的意识(身外意识,那条意识河流),因为这种意识无法用任何物理方式来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