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薄的镜片背后,一个桀骜不驯的眼神,用冷冷的目光看着这世间的流言蜚语;不反击,不抱怨,只是冷笑着看着那些似跳梁小丑般的人,在肆无忌惮的攻击他,在信口雌黄间胡言乱语。这是读他的书很容易感受到的场景,这种孤独者的痛苦和至上的精神,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理解,所以总会有人以偏概全的来对待他;用自己的想法来衡量他。
所以,他有痛苦的挣扎,有自己的苦衷,所以他期望最后在世间找到一个属于孤独者的净土,没有打扰,没有荣耀,只有文字和他。而那个曾经实现了的梦是在一座深山背后,是在一座残破的木屋里,是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里,那就是他在避难时找到一方乐土,可那里也终究被剥夺了,他还是孤独的行者,在路上孜孜不倦的寻找,寻找……
这是一种悲哀,也是一种文化里的现状。
我读他的书,听他的故事,陪他流泪,但是我没有太大的愤恨,只因我不了解他的人,不了解他的事,所以我不能妄下结论。我读过他的书,看过他写过的故事;但我对他没有深刻的理解,因此我并不打算为他辩驳,我只是从他的书里读出,从他的故事里看出,他不是他们眼中那样不堪的一个人。只是一个文化里孤独的行者,在完成着属于自己的救赎。
他就是一代文化学者——余秋雨。
一个人看这世间的变化,一个人走过大好河山,一个人,一个背包,一个背影在不经意间就成了永恒。在路上有壮观但更多的是孤独,在路上有陪伴但更多的是分离,在路上只有永不言弃才能方得始终。如若你想要成长,如若你想要扪心自问,去读余秋雨的书吧,这是多好的一个机会。
一个人看家庭的变迁,一个人感受家人的悲欢离合,没有诉说,没有抱怨;在他心中有幸福也有痛苦,在他书中有故事也有文化,在梦里有他也有她。读余秋雨的书,是读一部历史,是看这近世间的点点滴滴的变化;哭,是正常的,有那么多的沉重故事怎能不被泪水浸泡;笑,也是正常的,幸福和快乐并不是离他那么遥远,命运也会有光顾的时候。有多好又有多沉重。
从《千年一叹》看余秋雨:
余秋雨对中华文化有着深沉的热爱,所以他甘愿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这世间的文明;所以他甘愿被无尽的危险包围,而不知后退,不仅是不知更是不能。这需要勇气,更需要舍身无畏的付出。这是他走过的路,更是他付出的勇气,用一己之力而呼吁对文明的关注。单单从这一点来说,人们就不应该用有色的眼镜来看他,不应该来泯灭着文化里的良知。
从中国出发,走过漫长的黄沙地带,在烈烈西风中访遍西部的西域小国;任黄沙掩埋身后浅浅的脚印,任狂风吹乱整齐的头发,任阳光蒸发脸上的泪水。这只是开始,结束仍遥遥无期。在这里,在这孤独的荒漠里,泪水和黄沙上的脚印一般,留不下太深的痕迹,只是浅浅的存在,只是短暂的存在,在时间的摧残下很快很快的就消失不见,你甚至会怀疑它们真的曾经存在过吗?
他就是在这里走过了很久很久,为了寻找遗失的文明,为了唤醒麻木不仁的那些人;所以他抛却了自己的过去,暂时抛却了亲情和爱情和友情,放下了很多很多,然后义无反顾的踏上这条路,这条充满死亡和孤独的路。
在漫天风沙里,望着你远去,我竟悲伤的不能自已;山穷水尽,旅途慢慢,一切都还是原来的样子。
在离开战火漫天的伊朗后,即将进入另一个新的国家,他的名字叫做叙利亚,他送他的妻子马兰离开,送她回他们温暖而又温馨的家。她在车内看着他,他在车外看着她,她在流泪,他在微笑。一个国家级的艺术演员在这里却无法强颜欢笑;一个妙笔生花的享誉国际作家的作家在这里,却说不出安慰的话语,生命在这些国度里可以说是一文不值,生活在这里是一种奢求,在这里更多的是生存。
离开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可再见又是那么难,前途未知,生命那么脆弱;谁又能预知未来呢?
谁都不知道明天和死亡那一个会先来,所以离开太难过,所以想要珍惜现在。
从《千年一叹》里,不仅仅能看到文化的不同,文明的别样风采,更能看到这世间的悲欢离合。同样从这点点滴滴的话语里能看到他,对于亲情,对于爱情,对于生命的思考,他是一个人却也做成了人这一类高级生物,所很难做到的事。在他离开中国,在黄沙西风中走遍大好河山后,在喜马拉雅皑皑白雪中,风尘仆仆回到中国时,我只想说:“敬意由此而生”。
从《吾家小史》看余秋雨:
在浙江有一个叫余姚的地方,那里有一条美丽又雅致的小溪,叫做上林溪;那清澈的河水洗涤着绵延了几千年的瓷片,破碎却又残破的美。绵延的山林中不乏杨梅,成熟的季节里,连山都似乎被染成了深紫的颜色;让我不经意间想起了那家乡成串的藤萝花,颜色虽不同,却一样的淡雅,清新。
在山下的村庄中有一户不起眼的人家,那里的老屋里曾经出生过一个叫余秋雨的人,他的存在给了余姚别样的颜色;他的存在是几百年前王阳明的延续,一代大家就此而生,唯愿就此而终。
故事很长,有泪水也有欢笑;看的人在寂寞冷雨中静静的看,默默的哭,不让泪水肆意妄为,却也不能平心静气,只因那故事太过于沉重,以至于让我忘了它是文学。一个人用笔记录下家庭的过往,用一幕幕的戏来掩盖创伤,却忘了流动的血液里有些淡淡的,却磨不掉,忘不了的忧伤,让读书的人在不自觉的冷雨中,感到莫名的忧伤和战栗。
一个家庭的兴衰变迁,几代人的浮浮沉沉,在无声的上演着生活的现实;读书让我从别人的家史中,看到这近世的变迁,看到许多不被揭露的事实,也看到他的一路成长,多好又有多沉重。
我一直认为也一直坚持,应该抛却世俗的观念来读书,只是单纯的看过去的文明,感受他走过的路,而不是揪住关于他的闲言碎语,就耿耿于怀,念念不忘。在我看来只有为读书而读书才能读书,这样才能感受和了解文化。
散文有别样雅致之美,而不是八卦娱乐周刊,所以不要去过多的窥探关于他的私生活。而是在优雅的词语间,感受这别样的美丽,去走近,去认识一位叫做余秋雨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