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都是双职工家庭,夫妻双方都工作,有了孩子之后,没时间照顾,多半会把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照看。这种隔代抚养的现象越来越多。
爸爸妈妈成了夹在中间的人。
而相较于爸爸而言,妈妈的位置更显尴尬和无奈。首先,很多情况下,妈妈被夹在了婆婆和孩子中间,婆媳关系作为人际关系中最敏感的关系之一,这时候就更显得微妙,在时间上不得不依赖于婆婆,在理念上却又不可能没有冲突。第二,孩子出生及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与妈妈不断分离的过程,从怀胎十月到自立为家,妈妈被夹在了不舍和放手的矛盾中间。第三,在中国人的传统育儿理念中,妈妈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老俗话常说“孩子哭了抱给娘”,儿歌里也唱“世上只有妈妈好”,但陪伴时间上的劣势,让幼小的孩子只能急于到别人的怀抱里寻找安全,妈妈照顾孩子的“大权旁落”,这种失落感,在孩子三岁以前最为明显。
孩子是不懂的。
孩子懂得的只是,在他缺乏安全感依赖性特别强的那段时期,去选择那个陪伴自己的最多的人。判断在孩子心中谁最重要,只要看看孩子在哭泣、吵觉或生病的时候,他会找谁。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里面嘉靖的皇孙和“大伴”冯保之间的感情。
当然,判断谁最重要并不是问题的核心。而是,作为一个年轻妈妈,你在孩子面前是不被需要的,多余的,甚至是被嫌弃的,在孩子极度需要安慰和温暖的时刻,你只能看着他被别人抱着哄着。我知道,我会羡慕这份依赖,我会羡慕这份劳累。每当嫉妒心爆棚的时候,我总是劝自己,孩子多个人来爱,不是更好嘛!关于嫉妒的这个事儿,我专门对两个人讲过,一个是婆婆,我问她,如果孩子不怎么依赖她了,她会不会有嫉妒心,她说不会,她的答案曾让我释怀,我将这种心情归因于自己气量太小;另一个是很要好的同事,然后她给我讲了发生在她姐姐身上的与我如出一辙的感受,她姐姐的孩子现在已经3岁了,睡觉仍然必须由奶奶陪着。
孩子对妈妈有强大的控制力。
这种控制,不仅表现在,某种程度上的感情疏离,在妈妈心上造成的巨大落差和嫉妒心。还表现在,孩子的一个笑容,对于疲惫工作回来的妈妈来说,它可以瞬间融化那张习惯性的臭脸,瞬间遗忘所有的烦恼不快,瞬间激发呵护拥抱孩子的欲望,因为这笑容瞬间俘获了你的心。
每天照七晚七,想给孩子最多的陪伴,已不可能。而对于帮忙照顾孩子的婆婆,感谢之中也难免掺杂其他情绪。
你也有两个“妈”吗?
婆婆曾说过,有时老人对孩子的爱比做父母的给予还要多。我并未问及理由,也不愿意承认的这一点。难道爱和陪伴是划等号的吗?难道爱是不让孩子哭一声、处处让着孩子呢?
倪萍在《姥姥语录》里提到过自己有两个“妈”,倪萍的姥姥是这样告诉倪萍的,“实际上你妈是最疼你的,不一定背着抱着就是爱,不一定给口吃的喝的就是爱,你自己当了妈就知道了”。
每一个由奶奶或姥娘带大的孩子,请多体谅为娘的用心和难处,她们的爱并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