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群山万壑赴荆门”,这个“赴”字,颇可玩味。
赴,就是“到”“往”。但在现代汉语里,一般只用于一些固定词条,不像“到”“往”那么灵活。不管是“赴约”“赴会”“赴任”,还是“赴难”“赴汤蹈火”,都显出一种正式、庄重、严肃的意味。“明天到我家吃饭”——衣着随意点,没关系;“赴宴”——那就不能敷衍了事。
说“群山万壑赴荆门”,不说“群山万壑向荆门”“出荆门”,是因为有拟人的手法在里边,突出了群山万壑的主动性。前人评论:“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群山万壑,奔跑着赶向荆门,写出了天地钟灵之意。钟灵毓秀,集天地多少灵气,才出了这么个国色天香的美女。赴,强调了这种“郑重”“珍爱”。
为何突出天地的郑重?要与下文对比。天地珍爱的国色,却落得个“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下场。更重要的对比是,昏庸的汉元帝竟然用“画图”这么疏懒省略、简便随意的方式,来鉴别天地珍而重之的美女,实在是荒唐。
杜甫这么一写,王昭君的悲剧意义,就不一样了。它脱离了庸常的“红颜薄命”套路,引发我们去联想,更多与王昭君相同命运的人。怀古,其实是伤今。感叹一“国色”的悲剧,其实是为许多“国士”鸣不平。多少天地珍爱的人才,也是这般被国君糟蹋了啊!借他人酒杯,浇自家块垒。杜甫心中,定有委屈。
再者,用“赴”字来描写群山万壑,写出雄伟壮阔景象,为后文写王昭君做了铺垫。后人看不明白,就会困惑。明人胡震亨《杜诗通》:“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胡震亨啥意思呢?他看出了“群山万壑赴荆门”的雄伟,但是认为王昭君不配这种雄伟的景象。“群山万壑赴荆门”,后面应该是“生长曹操(周瑜)尚有村”才对。真要写王昭君,前面得是“青山秀水出荆门”,或者“小桥流水绕荆门”才行。
犯这个错误,是因为胡震亨观念里的王昭君,只是一个闭月羞花的美女。而杜甫心目中的王昭君,却是一个英雄豪杰,大丈夫。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已经在欣赏昭君是有担当的英雄,“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那更是杜甫赞叹的英雄本色,大丈夫品质。王昭君自恃美丽,不肯向画工行贿,这难道不是英雄大丈夫所为?遭遇不幸委曲,死在异国他乡却要魂归故国,不改其忠贞,这难道不是英雄大丈夫所为?
这是杜甫赞美的品质,也是他追求的品质。所以他要隆重地用“群山万壑赴荆门”来开场,用“分明怨恨曲中论”来收束。千载之下,我仍然听得出她的恨,她的埋怨,她的委曲,她的骄傲,她的坚贞,只因为我跟她,多么相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