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收到男友来信的那天,她就不吃午饭。
她心不在焉地跟着队列走到食堂大门,待班长下达一声“解散”的口令后,众人飞奔而散,迫不及待地跑向打菜窗口排队,只有她,一个人掉头返回宿舍楼。在一楼,推开队部的门,那里有值班学员,更有一堆从全国各地寄来的信件,待午饭后文书分发到各宿舍。可她等不及文书半小时后分发了,宁愿不吃饭也要提前半小时拿到信、读信。
午饭后,大家回到宿舍时,总见她还坐在床上,仿如他人都不存在似的,她听不见大家的嬉笑吵闹了,低着头,拿着信纸,两眼盯着信纸上的字,全部心思都被信上的内容深深迷住了。半个小时,那信,已不知反复读了多少遍了吧?可她,仍一遍又一遍地用心与眼,细细地触摸信笺上的爱恋与思念。还未谈恋爱的我们无法理解,那一张张的信纸承载了多重的情意。
当然,那信也是写得极厚的,大家简单目测一下,基本都在10页以上,有时20多页,字迹也是极其工整隽秀的。
那是20年前,在网络还没有流行、微信还没有诞生的年代,还用书信联络感情的年代。那是我们的青春年代。
文中的“她”,是指我的军校同窗兼舍友龙姐,一个大我们这些应届生两三岁的老兵学员。
我们所在的军校学员队,学员由两类人组成,一类是直接从中学考取军校的应届学员,另一类是从部队里考取军校的老兵学员。
这些老兵学员与我们应届学员的区别,不光是年龄、心智的区别,还有对部队训练和生活的熟悉掌握程度的不同。他们中大多数人被队干部选取,当了我们的区队长、班长、副班长,担负起事无巨细的训练和管理责任,带领年少幼稚、对部队一无所知的应届学员,尽快蜕变成真正的军人、合格的准干部。
还有一点最大的不同,这些老兵学员,大多有着我们应届学员所羡慕的浪漫爱情,或者说,羡慕她们总是在固定的时间收到固定的情信。
今天,电话和手机普及了,随时可以连接起任何遥远的两端。想家了,可以给父母打一个电话;思念了,可以给爱人发一条短信。信笺,似乎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
可是,在那个网格未发达的年代,家人、亲人、朋友、同学之间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大都体现在一封封书信里。特别是在管理严格的军校里,写信,发信,收信,读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在那个年代里,信笺,承载了我们多少乡愁,寄托了多少爱恋。
在以男性群体为主的部队里,女兵本就是稀少得可怜和倍受注目的群体。虽然部队规定不准战士谈恋爱,但如花的季节、如花的少女和少男,都是含苞欲放的情怀,又怎能被一纸规定控制得了?于是,美丽的恋情就或明或暗地发生了。
后来,由于考学或者提干,他们的前途与命运面临着分叉,但纯真的爱情并没有因此受影响。这些老兵姐姐的男友,有的是干部,有的是志愿兵,还有的是地方单位的青年。在那个纯真的年代,虽然自己考上军校,毕业后就是干部就是军官,但不管原男友是什么身份,她们都没有“人往高处走,爱往高处流”的念头,从没打算离开和放弃初恋男友。
分隔遥远的两地,他们用书信沟通着心灵、维持着情感。同宿舍的,除了龙姐,还班长晶姐、副班长英姐都是有两三年兵龄的老兵,上军校前也都有了男友。于是,她们三个人收到的书信总是最多,也许是她们和男友相约好了,都是隔一天就收到一封信,很准时,从没有出现过误差。
收到情信的日子,是她们最幸福的日子。那一天里,她们都春心荡漾,桃花满面。有时,她们还收到好吃的礼物,分发给全宿舍的同学。我们这些情窦还没开的小姑娘,就乐开了怀,边吃边嬉闹着,谁的男友寄来的好吃礼物多,就说谁的男友最帅,整个宿舍里溢满了欢乐的笑声。
她们爱得纯真、恋得轰烈的爱情故事,也是让人羡慕的。龙姐考军校时,男友已超过考军校的年龄,还是个志愿兵。考军校前,他们已经相互恋上。听说,有一次部队进行50公里山地拉练,在最后最艰难的越野阶段,作为卫生员的女兵龙姐,本可以和其他卫生员女兵一样,坐在救护车上到达终点,但为了陪伴队伍中的男友,硬是留下来,和男兵一样,挺到了终点。据说,刚一到达终点,她就体力超支,晕倒了。这种行为还受到了领导的批评。但也许是,这次刻骨铭心的同行一路,奠定了他们携手走过一生的情感基础。
在军校里,像曾经在同一个队伍中执着走下去一样,龙姐和男友靠书信执着“走”过了三年。毕业后,龙姐的男友退伍来到龙姐工作所在地广州,努力考上了当地的警察。美好的爱情也就有了美好的结局,他们结了婚、成了家、生了可爱的孩子。如今,在广州那个五光十色的繁华都市里,他们靠书信传达爱恋的感情、靠执着坚守的婚姻,牢固地走过了20多年。
相信,当年那种,在书信中完全进行灵魂和思想交锋、没有更多庸俗杂质的纯粹爱情,能陪伴他们走过平凡而幸福的一生。
像龙姐的爱情一样,当年班长晶姐、副班长英姐的书信爱情,都相同地有了美好的结局,也相同地,他们没有分开地走过了20多年。
与龙姐不同的是,班长晶姐当年的恋爱对象不是部队的小伙子,不懂也无需掩饰恋爱的事实。龙姐的男友不能离开服役的部队,更不能来看望龙姐,而班长晶姐的男友可以。班长是来自哈尔滨的美女,她在武汉当兵时,认识了当时在武汉读大学、后来在武汉工作的男友。班长考上军校离开武汉后,他们刚萌芽和刚点燃的爱情火苗,没有因距离而熄灭,反而随着书信的往来,越烧越旺。在学校里,整天上学、训练,没有更多可供个人支配的时间,但没时间也要回信。于是,我们中某一个细心同学会发现,上自习课的时候,班长常常埋头在写信。信,当然是写给男友。但从来,来查堂老师和队干部就没发现过。也许,是装作没发现吧。对一个已经成年的姑娘来说,谁能说清,经营爱情就没有经营学业重要呢。
第二年,班长的男友专程到学校来看望班长,当一身帅气便装的阳光军姐夫,在操场上进入我们这些吃瓜娃娃视线中时,自然少不了疯狂逗笑的。但被逗笑的班长,脸庞上、目光里,全是被爱情笼罩的幸福。
听说,毕业后,靠书信传情达意的老兵学员的爱情,都有了美好的结局。三年的书信交流,使他们了解了对方,也下定了跟对方相伴终生的决心。毕业分配填志愿时,她们为了爱情的圆满,填上了到男友所在地的分配志愿。有的因此,要求分配到了偏远的小城市工作和定居。
而跟我们宿舍三个姐姐的书信爱情相比,有的老兵学员的书信爱情更加让人佩服。我们学员队6班班长群姐,在军校的三年里,她当兵时的男友,一个某野战师的机关参谋,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或者是寒冬还是酷暑,每天都坚持给她写一封厚厚长长的信。每天都收到情信的群姐,自然被这样有毅力的人、这份执着的情意感动。毕业后,她毫不犹豫地请求分配到男友所在的城地,一手拿毕业证,一时拿结婚证。
回望往年,再看现在,当今的“闪婚”也“闪离”的爱情现象如此多,这能不能说是,当今的爱情缺少了思想与灵魂的长久交流,看重的是现实物质等条件,也就难以维持长久。从这一点来说,在爱情里,这种通过书信上的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以灵魂、思想为主的交流触摸,比肌肤相亲和物质上的“门当户对”更重要。
怀念陈旧信笺,怀念书信爱情,不如说怀念那些青春时代的纯真、那些精神恋爱的纯粹,和那些年轻情怀的美好。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说呢?
怀念青春、重温美好后,我们还是要重新回到当下的烟火人间,欲世婚姻。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职场上打拼,洗手作羹汤,相夫又教子,继续做倔强而美好的女子,努力经营自己的感情和人生。
一半在烟火,一半在云中;淡定一路,轻盈飞翔。喜欢读书、写字,爱好种花、旅行,参过军、从过医、行过文的自由人一枚,愿用文字与您分享凡尘俗世的温暖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