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小宝甜甜的睡着后,拿起手机赶紧群里学习,看到坤元老师有分享到 曾国藩的父亲曾星岗的治家秘诀,就是八个字:“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就想起了最近学习的《李源老师解读曾国藩》,有一课讲的是,曾国藩是如何把儿子曾纪泽培养成学霸的。
曾国藩总结自己生平有「三大耻」:不懂天文学、做事没有恒心、书法不行。所以从小就告诫儿子们:「尔若作为克家之子,当思雪此三耻。」
最后在他的培养下,曾纪泽成了书法家、外交家,爱好地理、习射、绘画和音乐,他还学过篆刻。小儿子曾纪鸿成了数学家,还是个下棋高手、京剧大师。
一、顺应天性,培养学霸孩子
曾国藩确实有一套培养学霸的方法,我们掌握了这套方法,未必能把孩子培养成学霸,但至少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趣味,会读书的人。
曾国藩培养孩子有三个心法:
第一个心法:「趣」自诀:先学《尔雅》,培养好奇心
曾国藩给曾纪泽设计了一整套读书路径,从三四岁开始,一直到十三四岁,他有一个完整的书单。
曾国藩先从《百家姓》《三字经》和唐诗宋词开始,算是启蒙阶段。随后他给儿子选择了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的《尔雅》。这套书重点在于认字以及各种花草鱼鸟植物,相当是今天的博物学。
之所以在那个年纪选择这样一本「经典读物」,是因为曾国藩想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而想让孩子对世界产生好奇心,最好的办法是先学博物学,从小先对大自然感兴趣。他培养孩子的这个心法和他的「挺经」心法可谓一脉相承。
一个人有了好奇心后,一辈子会对新鲜事物有兴趣。如果没这种能力,就会常年停留在舒适区。人一旦丧失了学习能力,就容易停滞不前。
第二个心法:顺势而为+鼓励教学
七八岁后,曾国藩开始让曾纪泽读大部头经典,先读《诗经》,一年后开始读《论语》和《孟子》。这个顺序很有意思。
要知道《诗经》是四书五经里典故最多的,而且因为是诗,特别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其他讲人生道理的大部头对于一个七八岁孩子太枯燥了,消化不了。
而且曾国藩也通过诵读《诗经》发现曾纪泽理解能力不错,但记性不好。
曾国藩没有棍棒教育,硬逼背诵,而是顺势而为,让孩子的长板自然生长。为此他还发明了鼓励法:「宏奖励以育才」,配合着教育孩子。
因为曾国藩的这套「鼓励引导法」,激发了孩子们的天性:曾纪泽虽然八股文写不好,但书法和写诗都很厉害,真、草、篆、隶四种书法无一不通;小儿子考试写文章都不行,但乐于钻研数学,最后成了大数学家。
第三个心法:读书做学问,不读教材
在科举考试时代,敢让儿子不读教材的家长是需要魄力的。为此曾国藩用「拖」自诀硬是扛住了来自父亲施压和弟弟的催促。
曾国藩自己是一路科举考上来的,但对于儿子们他觉得:宁可不做官,也别死记硬背读教材。要做就做真学问,人生如白驹过隙,没时间浪费在考试和读教材上。
曾国藩能这么自信,是因为他有一套培养孩子做研究做学问的方法。
他认为做学问第一步是选对文本,选对合适的经典。在曾国藩的书单里有《十三经》、《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五本子部(《管子》《晏子》《韩非子》《淮南子》和《吕氏春秋》)以及集部:《汉魏六朝三百家》。
后来就他按照这个书单让曾纪泽按顺序来读,一边读还一边指导读书方法。
曾纪泽十岁读完了《诗经》和《论语》《孟子》,随后开始读《尚书》,配合着朱熹的《纲鉴易知录》一起读。
之后开始读历史书,先读《左传》,再读《史记》,看完《左传》之后再看《汉书》,然后每天读几页《资治通鉴》配合来读。
不仅如此曾国藩还教给了曾纪泽两个读书方法:
①持之以恒:每日至少亦看二十页,保持节奏,养成好习惯,在精不在多;
②配合古文读《汉书》:因为《汉书》作者不仅是史学大家更是大文豪,配合着读可以更好的吸收古文精华。
关于诗歌,曾国藩也开了一个书单,他觉得陶渊明的五律古诗,杜甫的五言律诗,陆游的七绝最后。
等读完古诗,他让曾纪泽再看一遍《左传》和《礼记》,因为《左传》不是一般的历史,其中有很多典故,可以和《礼记》互相印证。
此后,曾国藩在读书上对曾纪泽就放手了,想读任何书全凭他自己。
在曾国藩生命的最后几年,还把在家书里自己整理的四条读书方法给了曾纪泽:
①看陌生的书宜求速,否则会太陋;
②温读过的书宜求熟,多记忆就不会忘;
③习字,宜有恒;
④作文,宜苦思。曾国藩对于泛读和精读有过这么一组比喻;
泛读书像是在外贸易,获利三倍;反复精读书如同大户守家业,不浪费一笔钱;泛读书如同攻城略地,反复精读书则如同深沟高垒,取得了土地之后能守住。
总之曾国藩用这么三个心法:培养好奇心、顺势而为、精读书不读教材,顺利让孩子成为了大学者。
二、学外语:曾纪泽想做「开天辟地」的第一人
在曾国藩这样开明的教学方式下,曾纪泽变成了一个善于琢磨、对新事物好奇心爆棚又敢于独立思考的人。
他说洋人凶顽,大臣又头脑冬烘,不如拼一两年功夫,专门学外语、西文,学成之后,找书来翻译,取其不传之秘。
对此儒学士大夫的曾国藩非但没有阻挠,反倒是尽其所能的帮孩子张罗外语老师。而且积极推进事情落地,成立翻译馆,组织翻译外文书和报纸。
在西洋学识和见闻的浸泡下,曾纪泽也脱胎换骨,尤其是在英国好友马格里用西药治好老母亲病后,对西学加倍推崇,最后家中从摆设到饮食全盘西化。
曾国藩去世后,守孝满期后的曾纪泽去朝廷继承父亲的一等毅勇侯。
在这之前的三年,清廷因为洋务运动派郭嵩焘等人去西方考察,但迫于国民敌对洋人的民意,进展很不顺利。
曾纪泽学英文之初就是想给世人做个表率,表明自己承接中西,开明吸收先进文化的态度。
所以对于朝堂上慈禧的询问,曾纪泽主动提出接替郭嵩焘的想法。慈禧正愁无人可用,高兴答应了。
于是,曾纪泽在承袭侯爵的当年就接替了郭嵩焘,成了驻英法大使。刚到英国不久就发生了与俄国交涉伊犁的事件。
曾纪泽故事到此结束,我们牢记曾国藩培养学霸的三个心法:保持好奇心、顺势而为、精读好书,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有趣的会读书的人。
现在易家的每日诵读的经典来看一下,如果我们按累积法从怀孕的时候或者孩子从幼儿时期开始用经典的音频来熏陶,在他三岁左右的时侯就开始系统来指读。
在读书的过程当中呢,如果我们再利用谦奉校长的独创八六读书法,在做到手到眼到心到,这样呢,孩子的兴趣专注力包括自觉性是不是都出来了。
再通过我们每年的经典背诵的网络测评,孩子们之间的良性攀比,每年夏天有孩子们喜欢的菁英种子营,家长的教练营,演讲训练营,美学营……
一路学下来,我们易家的读经宝宝完全有可能超越曾纪泽的哟!只是想想,我这个老母亲都在梦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