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书之前,我刚看过亲密关系,再读此书,收获了一些有趣的视角,也完善了之前的理论基础。
兹以为,《被讨厌的勇气》与《亲密关系》的核心论点一致——向内求索,方是找到幸福的唯一出路!因为世界变化莫测,他人不能把控,我们能做的只有,向内延展,自我改变,寻求内宇宙的终极平衡!
有趣的目的论
如果说《亲密关系》是在牵起我们的手,温柔指引我们回到过去,去找到那个伤痕累累的自己,重新正视过往,正视伤痛,再疗愈自我。
那么《被讨厌的勇气》就是在鞭策我们:过去不能决定现在的你,“因为过去的伤痛所以现在我滞步不前”是根本不成立的!所以,你休要以过去为借口而放逐现在的自己。
过去发生了什么并不是现在的核心重点,你如何诠释才是眼下要事!
从前的不幸,诸如被父母苛待、被同学欺负,皆是已经发生过的既定事实,它的性质全由现在的你决定,它只是一段尘封往事?或是现在成长的启蒙?还是激励自我加速的经历?
无论难易,决定权掌握你自己的手里,我们的人生不该由他人摆弄!
所以,如果你明明到了可以掌舵的时期,却要把偏航抛锚的事故归咎于别人,那实际上是为达逃避问题的目的去操演自己的不幸!
《被讨厌的勇气》里的目的论,实际上与《亲密关于》里所言的,“让自己幸福的责任在自己身上”,“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完全负责”,是一致的!
但是,在生活中,把自己人生权柄交给别人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男女结婚,女方总扮演注入的角色,男方总呈现接纳的姿态,好比溪水流入江河湖海,前者小于弱于后者,后者需要包容前者,形成了男强女弱的刻板印象。
整个社会似乎都在给男性施压,仿佛婚姻恋爱整个家庭的幸福开关被男人掌控,女人的幸福是男人给的,女人的不幸也是男人造就的!
我不是在为男性开脱,而是认为男人根本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权利!
当然,反之亦然!
人生的王权宝座看起来朴实无华,却也一样“欲戴王冠 必承其重”,你想要牢牢掌握住人生的方向盘,入得穷巷时及时调头、一帆风顺时加速行驶,那就一刻都不能假手于人!
况且,能好好把控住自己的人生已然很了不起了,如何能完美兼顾别人!
分清客观事实与主观感受
这一点是在《亲密关系》中也有说明。
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为了力证自己的正确而无所不用其极,比如捏造事实,自我欺骗,欺骗他人,吼叫,甚至是暴力,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逃避现实。
在遭遇挫败时,我们也常常因为一时的主观情绪而急急下结论,以逃避现实。
比如一次面试失败,你感到难堪、挫败,从而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往后的面试也无法成功,于是生出不想再面试的想法。
在这个案例中,“本次面试失败未被录取”是客观事实,“你感到难堪、挫败”是主观情绪,实际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认为自己能力不足,往后的面试也无法成功”则是根据不足的主观臆测,目的在于逃避现实,即拒绝再次面试(这点与目的论又能结合到一起)。
但面试失败的原因,可能是你的经验不足、学历不够、专业不对口甚至是面试观对你印象不大好,也有可能因为对方公司觉得聘任你预算太高等等,所以主观臆测的结果根本立不住!
挫败感生发时,我们要首先承认客观事实,比如一再地告诉自己:是的!我这次面试失败了!并且这次面试失败使得我挫败,丧失价值感,所以我想要逃!
其次再分析失败原因,比如这次面试失败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哪些是能改变的,哪些是无法改变的,接下来的方案该如何调整,方能实现我的目标!
他人皆是伙伴,自我才需超越
我们应积极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别人家的孩子”大家都应该耳熟能详,大部分人小时候都被父母拿来与人比较过,其中滋味不必多说,长大后,互联网信息时代到来,尤其在一二线城市,同龄人之间的差距可谓跨越多个阶层,自卑什么的,只要你愿意陷进去,那可能活多少年就能陷多少年。
一旦将人生参照设定在别人身上,痛苦简直可以无休无止。但这样的比较毫无意义,马车再加速也比不上火箭的匀速!
在时间纵轴上进行自我的不断超越,着眼于自身,方是出路!
课题分离并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入口。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 根本没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
此前我一直以为,人是脱离不了别人的认可的,像我们这样小时候缺乏父爱母爱的孩子,长大之后,虽然状态各异,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拼命获取认可。
比如我,尤爱投弹式付出,付出之后,又拼命渴求对方的回报,一旦认为对方的回报不符我意,便心生怨怼,陷入亲密关系的死角,将自己打进无边地狱。
我像是一个缺氧许久的人,死死缠住别人吸食氧气,但是另一个人身上的氧气哪有偌大天地间的更足呢?我缠死了别人也缠死了自己!
而我的一个朋友,一旦获取一点什么成绩,非常喜欢在亲密的人面前重复性地说,说个不停,很多时候甚至给以炫耀之嫌,但读过《亲密关系》以后,我看到的不再是一个喋喋不休的朋友,而是幼时那一个被漠视的孩童,她睁大圆圆亮亮的眼哀求道:你看,我真的很优秀,我真的值得被爱的!求求你们爱我吧!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但别人的爱与认可根本无法强求,我们要做的是自爱与自我认可!我付出以后,对方是否回报我,如何回报我,那都是别人的课题,我无法干涉。
我希望什么时候结婚,想找一个什么样的丈夫,什么阶段考虑生孩子,希图为孩子带来什么样的生活,这都是我的课题,与别人无关。
万一届时找不到符合要求的丈夫,是否考虑未婚生子,这也是我的课题。
当我生完孩子,如果遭遇丈夫出轨/意外死亡,我该如何提升抗风险能力,这也是我的课题。
当我婚后,与丈夫感情渐淡,在外与另外一个人产生了感情,是否出轨,是否离婚,这也是我的课题!
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完全负责!
我们要对自己的课题百分百负责,不让别人干涉,也要做到不干涉别人的课题,
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
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
希望被别人表扬或者反过来要去表扬别人,这是一种把人际关系都理解为“纵向关系“的证明。你也是因为生活在纵向关系中,所以才希望得到表扬。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
我以前也一直认为教育孩子需要表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表扬孩子,比如“你真棒!”“你真厉害!”“你真聪明!”。
在幼儿园的家长会上,老师也在用表扬的方式来形成督促和导向作用,比如叠好衣服的宝宝获得夸奖,不叠好衣服的宝宝没有夸奖,那么同学们就开始争相表现。
但是叠衣服本身是一个理当养成的好习惯,如今却变成了获得老师表扬的刻意表现。因为家长都表示,孩子在幼儿园各种独立,回到了家就恢复了懒惰原样。
如阿德勒所说,表扬方式不仅形成了并不平等的纵向关系,有时还扭曲了事实。
比如孩子第一次学会用筷子,我们夸张地说“我的宝宝最聪明了”,可孩子学会用筷子并不等于最聪明,也许连聪明都算不上,这完全是错误的逻辑关系,传导错误的逻辑思维其实也是不应该的。并且孩子的注意力会在“聪明”这种摸不着所以然的字眼上!
其实,建立平等的横向关系仍然可以对孩子形成正向鼓励作用,我们用陈述事实的方法即可,比如孩子帮忙干了家务,对孩子表示感谢:谢谢宝贝帮助我干家务!减轻了妈妈/爸爸的工作量!从爱出发表达情感,让孩子意识到干家务可以让父母更加轻松一些!比如孩子学会了折纸,对孩子表示鼓励:咱们又解锁了一个新技能!宝贝你学会折纸啦!以后如果学校有才艺比赛就可以折纸参加!
另外,批评也是一样,父母的职责是引导孩子认识世界,提供孩子教育条件,当然,保证安全也是职责之一,除此之外,仍然是要尊重事实,让孩子学会分离出自己的课题,毕竟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是由他们自己承担!
对书的一点评价
书里的一些观点,我是并不认同的,有些过于唯心主义,略脱离了现实基础。
比如“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生存的物质基础难道不需要烦恼了吗?
比如书中举例洗碗的妻子应该享受“他者贡献”,力求“他者贡献”过程带来的价值满足感,现实生活中,甘于“他者贡献”丢失自我的妇女我见过太多,这里是否又忽略了人性的低劣,许多这样的女性表面的平和都是自我阉割式的平和,一旦自我觉醒,便是血淋淋的战斗,更何况“他者贡献”理论在这里只能起到一个自我麻醉作用!
总结一下,这本书,有其道理,但不是底层人的良药,而是上层人的消遣!大家择善取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