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分享
诗仙李白在白帝城遇赦沿长江顺流而下出川可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但面对需要翻山越岭的陆上蜀道却慨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到底在哪里?蜀道为什么这么难呢?蜀道到底怎么难?本期关于四川的第一期分享就让我们跟随李白“谪仙人”奇谲瑰丽、雄浑飘逸的诗笔来领略蜀道那险怪雄奇的风光吧。
朗诵和诵的音频
朗诵、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注:因为《蜀道难》是乐府,不要求平仄格律,故本诗就不提供找入声字和标平仄模板了。
赏析文本
我的沿着长江逆流而上的诗词之旅在经过三期关于重庆的分享,领略了三峡的壮美秀丽和诗仙李白遇赦后“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快、杜甫夔州创作的雄浑壮阔和沉郁顿挫以及刘禹锡《竹枝词》中清新自然、豪放率直的巴文化后,我的本期分享将和大家一起开始了解著名的天府之国——四川。
在李杜两位大诗人的笔下,我们可以非常形象地体会沿长江顺流而下的水路出川路线:“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不过仔细琢磨一下这条进出巴蜀的路线,会发现显然逆流而上入川要比顺流而下出川难得多。而且,如果是要去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条水路自然是非常适宜的,但如果诗人们是要从巴蜀到长安或者反之从长安去巴蜀,走这条水路可是要绕一个大圈的,但在唐朝走水路出入巴蜀却是很多人的首选,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仙李白笔下这“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指的当然不是长江水道,而是从巴蜀通往关中地区,蜿蜒于巍巍秦岭和莽莽大巴山的高山峡谷、急流险江之间的陆上通道。五代十国以前,从秦汉到隋唐,关中地区一直都是中国的首都和政治中心,所以这条连接巴蜀和关中平原的蜀道虽然险峻难行,其重要性却是不可置疑的。所以我的这期分享就跟着李白的这首《蜀道难》来了解一下这“使人听此凋朱颜”的蜀道。
广义上的蜀道实际上应该包括全国各地通往古代蜀地的道路以及蜀地范围内的道路,比如李白杜甫诗中的长江水道、自成都向西连接西藏通西域的茶马古道、自成都向南去云南的五尺道和在此基础上拓展可通向南亚的西南丝绸之路,以及我们通常所说的也是李白《蜀道难》中所写的狭义的蜀道,即自成都向北,从巴蜀翻越大巴山入汉中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又称洋巴道)和翻越秦岭到达关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以及由巴蜀到甘肃天水的祁山道,也叫陇南道、阴平道。"栈阁北来连陇蜀"的诗句,就是这一方向的蜀道的真实记录。
蜀道为什么这么难呢?这要从四川的地形和地理位置说起。四川简称川或蜀,位于中国西南内陆地区,东连重庆,南邻云南、贵州,西接西藏,北接陕西、甘肃、青海。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四川的主体是四川盆地,而四川盆地囊括了四川省中东部和重庆大部,历史上的四川和重庆时分时合,大致上分别对应古代的蜀国和巴国,所以习惯上我们会把巴蜀看作是一体的,把这里称作巴蜀大地。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北近秦岭,东接湘鄂西部山地,南连云贵高原,盆地北缘是米仓山,南缘是大娄山,东缘是巫山,西缘是邛崃山,西北边缘是龙门山,东北边缘是大巴山,西南边缘是大凉山,东南边缘则是方斗山相望于武陵山,是典型的被崇山峻岭包围自成一方的一片土地。也正是因为这一地理特征,在遥远的上古时期,这里一直都与中原地区相隔绝,我们对这里的了解最早也就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蜀国和巴国,而四川曾是古蜀国的腹地,这也是为什么蜀道叫做蜀道。
根据有限的历史记载和现代考古发现,历史学家们认为古蜀国经历了四个大的王朝:蚕丛王朝、鱼凫王朝、杜宇王朝和开明王朝,但对于蚕丛和鱼凫王朝所知甚少。古蜀国杜宇王朝大致是西周初期建立,春秋早期,望帝杜宇氏可能是被迫禅位于蜀相鳖灵,而鳖灵建立的正是开明王朝,所以才有了古诗文里常用的“望帝春心托杜鹃”的典故。开明王朝势力不断扩大,向北越过大巴山脉攻占了汉中古老的诸侯国褒国,于是汉中就成了蜀国的领土。到了战国时期,野心勃勃的秦惠文王嬴駟志在开疆拓土,他盯上了沃野千里的蜀国。在大将司马错的建议下,他准备南下消灭蜀国,拿下蜀国这个大粮仓,这样秦国就可以快速提升国力东出函谷关吞并六国了。但由于秦蜀之间隔着艰险难行的崇山峻岭,军队难以通行。狡猾的秦惠王便想出一条妙计:叫人做了五头石牛,每天在石牛屁股后面摆上一堆金子,谎称石牛是金牛,每天能拉一堆金子。贪婪的蜀王听到这个消息,就请秦惠王把这些牛送给他。秦惠王说没问题,你派人来取就行了。于是蜀王派出五个大力士,率众开辟山路来迎金牛。这就是那个流传很广的“五丁开山”的传说,这条山道也因此被称为金牛道,或石牛道,这也是众多的蜀道中开发最早的一条。狭义的金牛道北起陕西省勉县,南至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阁西北有一座大剑山,山口即是金牛道的南出口,而北出口附近也有一座山,就是大名鼎鼎的定军山。广义上的金牛道则是指勉县至成都的六百多公里山路。因为出了剑阁,地势就变得比较平缓,从这里去成都的路也就比较好走了。
关于“五丁开山”的传说还有个后续:蜀王发现自己上当后,自然十分生气。而秦王听说金牛道已打通当然十分高兴,但他十分忌讳其力无穷五丁力士,不敢马上进攻蜀国。他知道蜀王好色,于是又生出一计,说金牛的事是自己的错,他愿意送给蜀王五个绝色美女来谢罪。荒淫的蜀王又相信了,于是又派了五丁力士去接美女。回蜀国的路上到梓潼的时候,看见一条大蛇钻进了山里的洞穴中,一位大力士抓住大蛇的尾巴想把它拖出来,其余四人也来相助,用力往外拽。只听得一声巨响,山崩地裂,壮士和美女都被压死了,而山由此分为五岭,秦入蜀之路遂通。公元前316年,诡计得逞的秦惠文王就派军队就沿着这五个大力士开辟的山路入蜀灭掉了蜀国。
这个传说固然有趣,但秦王说石牛能拉金子,蜀王得有多傻才会相信啊!再说了,他又得有多贪婪多愚昧才会相信秦王会把能拉金子的石牛白送给他啊!而且这些牛一路上跟着他们回去,难道就没有人发现破绽吗?还有,也不知道那五个壮士为什么会平白无故的和一条蛇过不去?为什么非要把蛇拽出来,搞得自己和美女都送了命。所以传说只能是传说,但由此我们可以推测,秦国为了越过秦岭和龙门山脉灭蜀,肯定是想尽了办法才开通了这条灭蜀之道的,而在修筑此道的过程中一定也历经了千难万险,大约发生过许多重大的事故,造成了大量人员的死亡,而最为严重的一次可能就发生在传说中五丁掣蛇的梓潼境内。
继秦惠文王之后,他的儿子秦昭襄王嬴稷又开通了褒斜栈道。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时被项羽分封为汉王的刘邦被迫进入汉中时走的就是这条褒斜栈道。为了让项羽放松对自己的戒备,刘邦放火烧了这条栈道。不过从这条道的名字推测,这条道也有可能是在春秋时期就开发了,大约因为斜穿过褒国境内,所以叫褒斜道。因为开发得较早,所以相对比较容易走,是早期由关中进入蜀地的主要山道。秦昭襄王时期的进一步开发使得秦蜀之间的交通壁垒被打破,促进了两地的发展。
刘邦在汉中养精蓄锐后便采纳了韩信的建议,“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他明面上是假装要修复这条褒斜栈道,实际上则是派遣韩信秘密绕路从另一条蜀道——陈仓道出兵进攻关中地区,并先后击败章邯,迫降司马欣、董翳,夺得了整个关中平原地区,为刘邦最终击败项羽夺得天下奠定了深厚的战略基础。这一创举也使得陈仓道成为非常有名的一条蜀道。
刘邦夺得天下400多年后,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自称为“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备也与曹操在汉中地区爆发了一场大战,这就是持续达两年之久的汉中之战。曹操击败以马超、韩遂为首的关中联军后,进而走褒斜道攻占了张鲁占据的汉中地区。汉中与蜀中相接,刚刚占领了益州的刘备忙与孙权讲和后率领大军攻打汉中。经过将近两年的争夺,刘备占领了汉中,并自称汉中王,但曹操撤退时则把汉中可控制的范围内的百姓都迁走了。
汉中的取得使诸葛亮后来出兵北伐有了重要的战略基地。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六出祁山”,但在历史记载中诸葛亮的北伐是五次。那么,诸葛亮北伐走的是哪条蜀道呢?《三国演义》中说“六出祁山”,自然走的应该是祁山道,但史书记载,在五次北伐中,诸葛亮只有三次是经由祁山道,另外二次北伐一次是出陈仓道,一次是出褒斜道。大将魏延曾提出过著名的子午谷奇謀,希望能让自己提兵五千出子午谷袭取长安,諸葛亮率主力走相对比较安全的褒斜道。子午谷就是子午道,南起石泉县,北起长安区,长三百多公里,是一条非常险峻难走的道。诸葛亮认为魏延的计划太过冒险,将此计否决,派赵云率兵走褒斜道,自己则西出祁山,取街亭。祁山道是从汉中出发,经徽成盆地、西和,沿嘉陵江西源西汉水,进入甘肃礼县的祁山一带。对于诸葛亮来说,祁山道虽然离关中平原很远,并且隔着陇山山脉,但道路平坦、利于粮草运输,不像贯通秦岭的其他几条蜀道那么险峻;并且从祁山道出兵,如果顺利,还可以隔断关中地区与河西走廊的联系,斩断曹魏的一条臂膀,进而还可以为蜀汉开疆拓土,夺取土地、人口等重要战略资源。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也是出褒斜道。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蜀军一直退至褒斜谷才发丧,可见褒斜谷确实是相对比较安全的一条蜀道。
诸葛亮五次北伐失败,后继的姜维也试图为蜀汉建功立业,也终告失败。针对蜀汉,曹魏也最终出手。公元263年,篡取曹魏实际政权的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人统率18万大军,分别从甘肃狄道、祁山,以及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多路进攻蜀汉。钟会大军先是夺取了汉中地区的各个要塞,然后又攻破了从汉中进入四川盆地的金牛道的重要关隘阳平关。蜀汉大将姜维等人退而拒守剑门关,将曹魏大军阻挡在外。在无法正面攻破蜀军情况下,曹魏大将邓艾最终率领三万大军,穿越700多里渺无人烟的甘肃与四川交界的荒山野岭,一路凿山开道,造阁搭桥,行军极其艰险。在最危险的地段,邓艾甚至只能用毛毯裹着自己,从山下翻滚直下。在粮食几乎用尽的情况下,邓艾的军队最终神奇地从人迹罕至的阴平道穿越而出,进入四川盆地,并绕过姜维,进入江油、绵竹,迫使刘禅在成都献国投降。
从上面这一系列的纷争之中,我们都可以看出蜀道的战略地位之重要。从军事地理角度而言,蜀道地位的重要性一直居高不下,这也与中国的政治中心分布有密切关系。五代十国以前,从秦汉到隋唐,关中地区一直都是中国的首都和政治中心,因此公元十世纪以前的道路发展自然主要是以关中平原为中心点向外发散。到了隋唐时期,随着国力的空前提升,蜀道更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其北段的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以及南段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都纷纷设立了驿站并能通邮。其中的“荔枝道”就是唐玄宗为杨贵妃运送荔枝所走的道儿。荔枝道的南端通向重庆涪陵,杨贵妃要吃新鲜的荔枝,从重庆涪陵走这条道入长安是最近的,因此才有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当唐玄宗与杨贵妃沉迷于荔枝的甜蜜之时,安史之乱爆发了,唐玄宗仓皇出逃,目的地就是四川,当然要走蜀道。他从长安出发西行到凤翔,而后由陈仓道到达汉中,再从汉中走金牛道到蜀郡,也就是成都。唐玄宗晚年还感慨万千地写下过一首《幸蜀回至剑门》:“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诗中就用了“五丁开山”的典故,也形象的描绘了蜀道的险峻,不过说什么“銮舆出狩回”、“乘时方在德”,可就真是大言不惭了。
五代十国后,宋朝的政治中心转移到了开封,但蜀道的军事战略价值仍然居高不下,在与西夏的军事对峙中,四川地区的财赋就主要通过蜀道北上运输到前线以支持宋军与西夏的战争的。
女真人灭亡北宋后,公元1131年,宋军在富平之战失败后,宋朝将领吴玠组织残军继续坚守秦岭以北的和尚原。在舍生忘死的气概下,吴玠最终以数千残兵击败了金兀术的十万大军,迫使金军退回凤翔,暂时放弃了通过蜀道进攻汉中和四川,并沿长江水路下荆襄等地消灭南宋的计划。此后,南宋依托秦岭和巴山的蜀道天险整整对抗女真人和蒙古人达100多年之久。
蒙古人灭亡南宋后直到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中心一直稳定在北京,这也使得关中地区的政治地位随之下降;另外,中国的经济中心在安史之乱以后也不断地向南方转移,因此蜀道的主要交通方向也从原来的南北走向连通关中平原与汉中盆地、四川盆地,变成了以东西走向的长江水路为主。
到了现在,蜀道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17年底,全长658公里的从西安至成都的西成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全面连接了关中平原、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高铁运行时速高达250公里,以往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贯穿秦岭和巴山的蜀道已变成高速坦途。但当列车飞奔在崇山峻岭中时,人们仍会禁不住感叹:难怪李白诗中会反复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啊!
李白的这首《蜀道难》到底是怎么描写蜀道的艰难的?它为什么有这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不朽的生命力?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李白的《蜀道难》这首诗篇幅比较长,有些词句也比较难,所以我们先来把诗意疏通一下。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吁嚱”是蜀地的方言,表示惊讶的声音,类似于我们现在说的“天啊!”“o,my god!”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记载说“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危”意思是高,“危乎高哉”是以同义重复极言感叹,就是说实在是太高了,高得让人觉得这蜀道比上青天还难。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蚕丛”和“鱼凫”就是上文提到的传说中古蜀国上古两个王朝的名字。“何”意思是多么,“茫然”就是完全不知道的样子,这里指古史传说悠远难详,无法知道。西汉扬雄《蜀本王纪》曰:“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但具体这两个王朝的情况连汉人也几乎一无所知,所以李白感叹“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还是在说蜀地远古的历史。“尔来”指的是从那时以来。“四万八千岁”是极言时间之漫长,这显然是夸张而大约言之,据西汉扬雄《蜀本王纪》记载:“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李白显然又用他一贯的天马行空又给这极其远古的历史加了码。“秦塞”就是秦的关塞,指秦地。秦地四周都有山川险阻,故称"四塞之地"。“通人烟”意思是人员往来。这两句告诉我们远古之时蜀地与秦地是没有交通的。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西当”指的是在西边。“太白”指的是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长安之西。太白山是秦岭山脉的最高峰,如鹤立鸡群之势冠列秦岭群峰之首,李白以之来凸显蜀道之高峻。“鸟道”指连绵高山间的低缺处,只有鸟能飞过,乃人迹所不能至者。“横绝”就是横越,“峨眉巅”意思是峨眉顶峰。这两句用秦蜀两地的名山来点明蜀道横绝在只有鸟能飞过的山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两句用的就是“五丁开山”的故事。“地崩山摧”壮蜀道开通之惊天动地,“天梯”极言山路之陡峭如上天的梯子,“石栈”就是山石间的栈道。山崩地裂蜀国的五力士被压死了,两地才有了石壁间的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从这两句我们大致可以判断李白笔下描写的大概是褒斜道和金牛道。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两句李白开始带我们仰观和俯察奇险的蜀道。“六龙回日”出自《淮南子》的注:“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六螭。”“高标”指山峰之高可作一方之标识,意思就是仰观蜀道,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传说中的太阳神羲和驾驶着六龙之车到此处便迫近传说中的日落处虞渊,可见蜀道之高。“冲波”指的是水流冲击腾起的波浪,这里指激流;“逆折”就是水流回旋;“回川”就是有漩涡的河流,意思就是俯察可见下有激浪排空、纡回曲折的大川,可见蜀道之险。。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缘”。“黄鹤”代指善飞的大鸟,“尚”是尚且,“得”就是能。“猿猱”指的是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类。蜀道之难行,连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是猿猴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青泥”即青泥岭,在今甘肃徽县南,陕西略阳县北,是蜀道上特别难行的一段。《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二记载说:“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盘盘”就是曲折回旋的样子。“百步九折”意思是百步之内拐九道弯。“萦”就是盘绕。“岩峦”指的是山峰。这两句是感叹:青泥岭是多么曲折啊!百步之内萦绕着岩峦要转九个弯。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和“井” 是二个星宿的名字。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邦国州郡,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邦国州郡的吉凶。参宿为蜀之分野,井宿为秦之分野。“扪”意思是用手摸,“历”就是经过,“胁息”就是屏气不敢呼吸。“膺”意思是胸。山势高峻似乎可以触摸到蜀之分野参宿和秦之分野的井宿,令人不禁仰首屏息,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只能徒劳地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君”应该是指入蜀的友人。“畏途”就是可怕的路途。“巉岩”指的是险峻、陡峭的山壁。诗人问远行之人啊,请问你西游入蜀何时回还?那令人望而生畏的险途和陡峭的山岩实在难以登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但见”意思是只听见。“号古木”就是在古木丛生的林中大声啼鸣。“从”意思是跟随。在高耸险峻的蜀道上只能听到那悲凄的鸟儿在古树上大声哀鸣,雄雌紧紧相随在莽莽森林之间萦绕。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一句也有断成“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子规”即杜鹃鸟,《蜀记》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杜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这就是著名的“望帝春心托杜鹃”。蜀地杜鹃最多,鸣声悲哀,若云“不如归去”。这里用这个典故既是实景,也是在用蜀王杜宇悲戚的传说来渲染蜀道之难。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凄的啼鸣,那荒茫的空山令人愁思欲绝。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凋朱颜”意思是颜色改变,由红润的颜色转为忧凄之色,如花凋谢。蜀道真是太难攀登了啊,简直难于上青天,叫人听到这些怎能不朱颜凋落换愁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连峰”是连绵的山峰,“去”意思是距离,“盈”就是满,“去天不盈尺”是说离天还不到一尺。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着倚贴在绝壁之间。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飞湍”指的是飞奔而下的急流。“喧豗”意思是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砯”是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砯崖”指的是激流冲击着山崖。“转”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滚动,“壑”指的是山谷。瀑布飞泻/漩涡飞转争相喧闹,水石相击转动像万壑鸣雷一般。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嗟”是感叹声。“尔”就是你。“胡为”意思是为什么。“来”指入蜀。蜀道的艰险到了这种地步,唉呀,你这个远方来的人哪,为什么要经历艰难险阻来这里呢?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剑阁”又名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是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长约三十余里。“峥嵘”和“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一夫”就是一人,“当关”意思是守关,“莫开”就是不能打开。《文选》卷四左思《蜀都赋》云:“一人守隘,万夫莫向”。《文选》卷五十六张载《剑阁铭》云:“一人荷戟,万夫趦趄。”李白的这句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显然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化用而来的,说的是剑阁那里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即使是千军万马也难攻占。这句极其形象又极其简练而通俗易懂地突出了剑门关的险要,而且成为现在常用的成语。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所守”指把守关口的人。“或匪亲”意思是倘若不是可信赖的人,“匪”同“是非”的“非”。这句也出自张载《剑阁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剑门关之险要使得防守之人一念之差就会从守关的自己人转化为吃人的豺狼。所以蜀道两端的人就需要“朝避猛虎,夕避长蛇”,因为豺狼虎豹随时在“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吮血”就是吸血。这两句是说驻守剑门关的若不是可信任之人,则难免会变为豺狼虎豹踞此造反。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战战兢兢地警惕防范长蛇。豺狼虎豹时刻在磨牙吮血,真叫人恐惧,毒蛇猛兽杀人如麻真令人胆寒。
蜀道之难让人觉得“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锦城”是成都的别称。古蜀国从蚕丛氏这位养蚕专家开始就形成独特的农桑文明,蜀锦也成为蜀地的重要特产,西汉时期朝廷就在成都设置了“锦官”专门管理蜀锦,所以成都又称锦城或锦官城。《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剑南道成都府成都县:“锦城在县南十里,故锦官城也。”杜甫的《春夜喜雨》中也说:“花重锦官城”。锦官城虽然说是个让人快乐的好地方,但蜀道如此险恶,还是不如早早地把家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意思是叹息。蜀道实在是太难走了啊!简直是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只能长长地感慨与叹息!
梳理完这首《蜀道难》的意思,你是不是和我一样已经感觉到了蜀道之难呢?就像第一次读这首诗时好像也感觉象走蜀道这么难呢。这恐怕就是李白这首诗的艺术成就的一个方面呢。
《蜀道难》是南朝时的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乐府解题》曰:“《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之阻,与《蜀国弦》颇同。”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都简短单薄。如南朝梁陈间诗人阴铿的《蜀道难》:“王尊奉汉朝,灵关不惮遥。高岷长有雪,阴栈屡经烧。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李白袭用乐府古题,但从诗的形式到诗的内容和意蕴上都对乐府古题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从形式上来看,他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蜀道难》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依诗意的转折而转韵,特别是后面描写蜀中的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在内容上,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来写,但具体的展开中却充分展现了他最擅长的纵横驰骋的奇崛丰富的想象,抓住蜀道上各种突显其险峻崎岖、曲折难行的独特景观来极力描写蜀道之难,而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蜀道难的主题被一唱三叹地反复渲染,其诗风直追屈原又别开胜境。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明·许学夷在《诗源辨体》中则说:“屈原《离骚》本千古辞赋之宗,而后人摹仿盗袭,不胜厌饫……至《远别离》、《蜀道难》、《天姥吟》,则变幻恍惚,尽脱蹊径,实与屈子互相照映。”
诗的一开篇“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用极其强烈的感叹词劈面而来大声高呼蜀道之难,仿佛万丈悬崖绝壁徒然屹立目前,其先声夺人的气势和感情强烈的咏叹高昂地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奇奔放的基调。在下文的长篇咏叹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题随着诗人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而叹反复出现,就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随着节奏的起伏不断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接下来“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在用高迈简洁的语言勾勒了蜀地的茫远历史后,即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蜀道不可逾越的险阻。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而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只有高飞的鸟儿才能从低缺处飞过。在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突出蜀道的高峻险阻时,诗人还在其中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既点染了神奇色彩,又用“地崩山摧”的惨烈和“天梯石栈”的奇险来进一步突出蜀道的艰险。这部分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诗人即开始着力刻画蜀道具体是怎样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越充分,越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你看那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令人心惊胆寒,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之高,而且衬以“冲波逆折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唯其山高,更见水势的奇险。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如此则人行走其上之难上加难就不言而喻了。
在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之后,下面则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诗人着重就青泥岭的峰路萦回和山势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惧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其困危之状历历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已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西游何时还”引出行走蜀道之人的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畏途巉岩”、“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途的悲愁和蜀道上空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在客观环境和主观感受上有力地刻画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接下来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诗人又从蜀地山川之险来进一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效果飞快地从眼前闪过,令人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了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则更加令人惊心动魄。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还没完,诗人又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写到蜀中要塞剑阁,这群峰如剑,连山耸立的大剑山和小剑山,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因此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世事险恶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以史为鉴,警惕守关之将据险关割据称雄发动叛乱的可能。一旦战乱发生,守关之将就会化为凶残的豺狼,“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所以这蜀道之难,不仅有着山高谷深的山川奇险,还有着变幻莫测的人世凶险,每一步都需要“朝避猛虎,夕避长蛇”,所以才有了结尾“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之劝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之叹。
李白《蜀道难》全诗二百九十四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感情强烈,一唱三叹。整首诗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奇诡的山水画卷。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气象宏伟,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也充分地体现了诗仙纵横无边、无与伦比的才华,被誉为“奇之又奇”之作。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引刘须溪云:“妙在起伏,其才思放肆,语次崛奇,自不在言。”
李白之所以能把蜀道描绘得如此惊心动魄,还在于他融贯于字里行间的浪漫主义激情。李白一生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并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皆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和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驰走风云,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艺术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高大伟岸、仙气纵横的不羁形象。
对《蜀道难》的创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第一种是此诗系为房琯、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第二种是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第三种是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第四种是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琯、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第一种第二种两说显然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章仇兼琼镇蜀时一直想去长安做官,所以也不可信。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明人胡震亨、顾炎武就认为李白是“自为蜀咏”,“别无寓意”。
有学者认为李白的《蜀道难》是一首赠友诗,可能是天宝元年至三年李白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的不测之手;也有学者认为此诗是开元年间李白初入长安无成而归时送给友人寄意之作。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今也没有定论。
说起李白的诗,或许你首先会想到《静夜思》,想到《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早发白帝城》……不过,李白“谪仙人”的名号可是由这首《蜀道难》而来的。《本事诗》中记载:“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足称誉光赫。”也就是说,贺知章是读了李白的《蜀道难》才称它为谪仙人,并取下金龟换酒的。所以说这首《蜀道难》可以说是李白当之无愧的代表作。
李白《蜀道难》参考反馈题目
1. 你去过四川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四川吗?
2.你听过什么关于蜀国的故事?能给大家讲一个吗?
3. 你知道蜀道在哪里吗?你走过蜀道吗?能给大家分享一下你对蜀道的印象吗?
4. 你听过什么关于蜀道的历史故事?能给大家讲一个吗?
5. 你愿意挑战自己读一下李白的这首《蜀道难》吗?
6. 你能给大家讲一个李白《蜀道难》里用到的典故吗?
7.《蜀道难》这首诗有点太难了,你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一读李白的另一首写蜀道的诗《送友人入蜀》:“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参考资料
《唐诗鉴赏辞典》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