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0日,元旦假期第一天,陪妞写完手账,我开始撅着屁股复盘我的2018,因为写手账写出了感情,妞特别关注我的2018手账都有什么,她也在等待我忙乎完陪伴她,于是,看到我在吭哧,大呼“妈呀,你需要写这么多段(前天刚顺着语文课本教给她啥叫段落,这就用上了),3+3+3…”。自己口里念叨着,手指掰算着。“有12段哪”,“这一面还有那”(我展示给她看到右面这页)。“你看,左面是几个3?右面是几个?把它们加起来”,我这说着想引导她回忆起乘法,突然脑中一闪“合并同类项”,这是不是就是嘞(老母亲真是走火入魔了,啥时也没见我对数学如此感兴趣过),小黑板走亲起。”
“手账本左边是几个3”
“4个”
“那用乘法怎么表示?”
想了很久,写了出来。
“那右边是几个3?也用乘法表示出来”
本想写在下面,我引导她紧挨着第一个算式写
“如果想算她们一共有多少?需要用哪个符号?怎么列算式”
有点蒙,不过后来写出了+号
“好,那你看下加号两边的式子里相同的是哪个数”
“3啊”
“那你把3写出来,再写一个“x”,再写一个半括号“
写完后。
”我们把3拿出来,这两个式子还剩下哪个数?“
半天才整明白还有4和3。“好,那你把4和3写出来,中间再写个加号,把剩下的半个括号圈起来。”
“我们先算括号里的得数,把3x照着写下来,括号里是几?”
“7啊”
“那就写上。3x7如果用加法来表示,可以怎么说。“
迷糊了很久,终于说出来”3个7相加,或7个3相加“
”那你算算是多少的得数“
至此,小黑板上的整个过程就是这么对话出来的。
“这就叫合并同类项,你又学会了一样新东西”(写这篇时,我特意查了下,这不叫合并同类项,是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用,出现在小学四年级课堂中)
兴奋着‘妈妈再给我出一道“
”一个猪几条腿?“
”4条“
”一只鸡呢?”
“2条”
“5头猪和5只鸡一共几条腿”,就有了下面的算式。
后来又出了类似的题目
事后思考: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抽象概念是没有认知的,给他们讲也没有多少意义,多了适得其反,只会把孩子搞糊涂,但是用数字表达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得出结论,算出结果,这个过程是会让孩子有兴趣,收到肯定,增长信心。
希望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们,有切身体会的父母们拍砖交流
思维碰撞之美